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卢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在于

时间:2024-02-12 23:1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卢梭和杜威被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的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对西方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两种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非常有限,只在思想基础、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比较。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梳理,详细分析了两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希望深入把握两种教育思想的目的和兴趣,学习和吸收两种教育思想的本质。
 
卢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在于
 
(1)时代背景不同
 
卢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背景有显著差异。卢梭教育思想产生于启蒙运动快速发展的法国,杜威教育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巩固发展阶段的美国,但都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产生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18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者和资产阶级教育家。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愚弄和压迫人民,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级与僧侣和贵族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这场斗争首先出现在思想领域: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高举人的价值和理性的旗帜,猛烈抨击压迫人权的封建统治,尖锐批评扼杀自然的文化教育。卢梭作为百科全书派的典型代表,主张释放封建神权思想的束缚,追求平等,享有自然赋予的发展权利。这一主张符合人性解放思想,极大地启发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斗争,成为推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扫清了思想障碍。
 
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世纪末,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工业化的突然崛起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和爱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合理化模式也不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作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家,杜威提出建立一套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以适应新建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实用性符合社会要求,教育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刻反映了美国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形势,也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2)不同的理论基础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卢梭和杜威的教育理论研究也有所不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良的基础上的,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是建立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的。
 
从哲学上讲,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存在者,热爱正义和秩序。人们心中没有最初的堕落。大自然的最初运动总是正确的。人心上所有的邪恶都不是出于人性。任何邪恶都可以说它是如何进入人心的。可以得出结论,既然不是“人性本恶”,就不需要用积极的教育来净化人类;因为“人性本善”,我们只需要保证周边环境符合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防止有恶的东西影响人的发展,人自然会善良,自然会“明德”。因此,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杜威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生理学和与生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的发展,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特别是进化论思想的出现,颠覆了真理永恒的“正常认知”,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所阐述的本质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核心是适应,强调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只有改变自身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生物才能继续生存。只有通过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真理的实用性和时代特征的快速变化直接影响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不同的教育目的
 
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育目的的不同方向。卢梭注重人性的发展,培养“自然人”是个人标准的教育目的;杜威培养适应美国社会的公民是社会标准的教育目的。两者的教育目的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但最终的结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类自由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价值需求。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教育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或“自然人”,即不受传统束缚、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自食其力、完全自由发展的“自然人”。他以培养自由人为最高目的,超越社会。只有不断完善人性本身,才能实现道德自由和社会自由。卢梭的教育目的观开辟了西方“个人标准”思想的先例,为后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没有目的,人才有目的,这也是后人熟知和质疑的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过程除了自身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1]58所谓目的,就是从事一项事业――无论是农业还是教育――所需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应承担责任”[2]136,可见杜威认为过程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没有教育目的,每个环节获得的经验是目的,即具体目的。换句话说,只要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实现生活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就会实现,经验的过程就是具体目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杜威没有谈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目的而存在的。杜威一直在建设一个“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国家。为了建设这个社会,他在教育活动的每个阶段都设定了教育目的,最终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关注不同的主体
 
卢梭注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杜威认为,学校是儿童在进入社会前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知识储备最好、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地方。因此,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学校里,杜威更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18世纪,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的对抗阶段。学校教育仍然受到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新的教育体系也没有产生。为了使人性自由发展,卢梭此时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如果真正的保姆是母亲,那么真正的老师就是父亲。孩子们可能比世界上最有能力的老师更好,因为热情可以弥补人才的不足。这比弥补缺乏热情要好。”[3]12卢梭强调了母亲在儿童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至高无上地位。为了避免孩子的束缚和自由发展,母亲必须亲自抚养孩子,而父亲应该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
 
与卢梭不同的是,杜威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因此,学校教育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杜威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教育是一个生活的过程。虽然杜威把教育中心回到学生身边,但不是教师放任政策,而是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非常强调教师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尊严,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堂的向导”[2]11,杜威把教师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