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民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时间:2024-02-09 23:4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为了制定适合当今国情的民族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本文对中华民国青海回族教育进行了试探性研究,为青海回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民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
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国家一切都在等待繁荣,暂时不关心民族教育。在北洋政府时期,情况有所改善。1912年7月,北京临时教育会议提出了蒙古藏教育计划,指出:“由于蒙古、回归、藏族情况不同,北京特殊计划从统一普通话开始,辅以宣传和巡回图书馆。”但事实上,这个计划并没有发挥任何值得称赞的作用。袁世凯执政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停滞不前,因为袁忙于巩固自己的地位,忽视了这件事。
2、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开始重视教育,加强对全国教育的控制。1929年,国民政府明确制定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制定了八项具体政策作为实施的保障。1931年,制定了更详细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在这一系统的原则法案中,首次列出了“蒙藏教育”一章,标志着国民政府对蒙藏等民族教育政策的初步制定。194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边境青年教育和人事行政实施纲领》,成为当时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典则。它是国民党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在民族教育领域的组织,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少数民族教育意图的全面贯彻。
二、民国青海回族教育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在此期间,青海的回族教育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1912年,甘边宁海镇镇长马林私人捐款,成立了东关同仁小学,邵洪恩担任校长,学生100多人。随后,马步芳在华龙县甘都镇捐款开办了第二所同仁小学。[1]这两所小学的创始人都是回族人,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是一所特殊的回族学校。
2、北洋政府时期
在此期间,青海的回族教育开始了。1921年,马林采纳了邵洪恩和回族教师田生芳的建议,成立了回族教育促进会议,经甘肃省教育部批准,于1922年成立。会议最初在西宁7个县组织了一所“清真小学”。学生们愿意接受所有的学生,他们的假期将在周五(主要的麻日)移动。学校暂时位于清真寺,伊玛目带领学生周,听“阿尔兹”(伊玛目建议)。从那时起,西宁7个县开始了回族小学。[2]这是青海回族教育的开始。
3、国民政府时期
在此期间,青海的回族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29年,青海省回族教育促进会在东关清真寺左侧设立了一个小女子,标志着回族女孩教育的开始。[3]
这一时期青海回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它的重视。政府对其更加重视的表现如下:(1)允许青海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1931年,青海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韩章申请免试进入清华大学深造。这件事没有前例,但教育部认为“青省地处边境,文化落后”。为了支持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他批准了这一要求。[4](2)从资金、专业等方面大力支持回族教育。1931年,西北回族公会委员王三奎向蒙藏协会建议培养四种回族教育方法:(1)补贴西北清真学校,咨询省政府,提倡设立清真学校;(2)蒙藏学校增加西北回族学生;(3)请在京平蒙藏学校增设回文师范班,毕业后分发西北;(4)请援助《奖励蒙藏学生办法》,允许西北回族学生进入国立学校。[5](3)降低青海回族学生进入高中以上学校的门槛。1934年,青海省党务特派办公室致函青海省教育促进会,建议按照《蒙藏留学生办法》招收回国留学生,创造优秀教师。教育部对此的批复是,甘宁青回国留学生必须适用于高中以上学校,但必须具有合格的毕业证书。[6]
在此期间,回族人民也更加重视自己的教育。1934年,记者到青海互助、大同、源(今门源)三县考察回族教育情况,发现“我到处,回族人民对教育感兴趣,与第一所学校的情况非常不同,更自愿让孩子上学。”[7]
但也有很多问题。1934年,青海省教育厅对全省回族教育进行了调查,认为自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以来,“学校数量的增加有一天千里之势”,但也存在教育质量不足、资金困难、师资薄弱等问题,并附上《青海省回族小学教育现状表》[8]
针对这个问题,青海回族人民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例如,针对循化县回族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青海省回族协会派专员到该县组织了19所小学,并提供了大量资金。[9]
三、民国青海回族教育的特点
1、阶段特点
1922年,青海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是青海回族教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青海的回族教育非常落后,表现如下:大部分学校由私人捐赠主持;回族对教育不感兴趣,不愿送孩子上学;等等。此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不再依赖私人慈善,而是基本由回族教育促进协会主持;1929年,青海省创办了一所女子小学,这是青海省乃至全国回族女子教育的开始;省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自愿送孩子上学;学校数量急剧增加,稳步发展。
2、经费特点
1922年青海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前,青海回族教育所需资金基本由富裕个人承担;之后,资金来源多样化,趋于稳定,包括省教育厅的拨款、省回族教育促进会和市县分会的支持,但更多的是学校所在地的人分享。
3、分布特点
无论是在1922年青海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之前,还是之后,大部分回族学校都分布在经济状况良好、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从1934年青海省教育厅公布的《青海省回族小学教育现状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34年,省会西宁共有38所小学,大同、循化、化隆等经济状况较好的地方也有10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