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分析
时间:2024-02-25 00:0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分析
地方国际化是一个深化世界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紧张甚至差异的进化过程。地方国际化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选择过程,包括许多维度和层次。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高校对地方国际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很难为这一战略勾勒出一套详细的蓝图。然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推进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从“西化”到“西化”:改变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
概念是各种社会政策和制度形成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看似模糊,却深刻影响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高等教育国际化观是指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态度和认识,主要是指对促进国际化的方式、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的看法和理解。传统上,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态度大多停留在“加强与欧美教育的联系”的层面,尼尔森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化等于西方流动(equivalent to mobility)。[17]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中国大学往往只把国际化的重点放在少数指标上――如留学生人数、外籍教师人数、英语课程开设人数等――此外,国际化理念很少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这种过于狭隘的理解实际上限制了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地方国际化的推进首先要改变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深蒂固理解,即国际化是出国接受教育,即“西方化”,甚至“美国化”。这种思维方式是缩小和扭曲国际化的意义。人们应该认识到,国际化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行动策略,以确保国际和跨文化维度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整合,并将其注入到教学、科研和知识生产、服务社会等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中。
大学国际化的最佳方式不是“西化”,而是“西化”。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甚至同化的人只是一个“西方人”,一个基于当地文化传统的“人”,能够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实际上更符合“国际人才”的标准。对我们来说,国际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扎根本土,巩固中国内涵;另一方面,它包括全球视野,了解不同文化(甚至文明)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对国际化的理解才能真正为地方国际化的发展提供新鲜自由的思想氛围和价值支持。
(二)从“管理第一”到“服务第一”:完善高校在地国际化实施机制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深入推进,需要配套、科学、规范的内外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为其顺利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从宏观层面看,首先,国家应对高校制度改革给予政策倾斜。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困难在于公共政策取向模糊、缺乏资金和激励措施、高校与中央和地方机构缺乏合作意愿等。一方面,由于国际战略是一种新兴事物,中国缺乏应对经验;另一方面,它也受到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制约。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虽然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出国际化日益明显的重要性,但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仍在大部分程度上遵循国家管理,并在国家体制框架内进行。[18]基于这种情况,如果国家层面缺乏改革意愿,可以预见,推进地方国际化战略将举步维艰。其次,高校要增强推进地方国际化战略的积极性,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本地国际化模式并非单一,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因素发展不同的重点。这涉及到大学的自我定位。除了成为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外,学校还可以专注于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水平,或者致力于培养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精英人才,或者发展成为地区乃至全国最好的教学型大学。无论大学定位的根本差异如何,重点是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国际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一套以服务为导向的地方国际推广机制。具?w、政府提高地方国际战略规范有序发展氛围:一是提供更有利的法律保障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制度支持和专业指导,建立专项财政补贴制度,特别是通过专业机构和人员评价的优秀项目,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在高校方面,学校不仅要加强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支持,还要重视高校配套措施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在教育评价方面,高校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从传统的“投入”出发,从传统的“投入”出发――产出取向”(input and output-focused orientation)类型评价走向“结果取向”(outcomes assessment)类型评价,真正以每个学生的国际素质和技能作为衡量学校国际效果的标准。
(3)从“资本第一”到“文化立足”:建设高校在地国际化、适宜的环境
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当的外部环境,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国际化战略,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创造适合地方国际发展的良性校园教育环境,已成为我国高校未来顺利推进国际发展的关键。地方国际化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展“跨文化、国际教学过程、科研、课外活动、地方文化与不同种族群体的跨文化关系”的研究,还要关注“外国学生和学者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和活动”[19]过去,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主要是资本投入后的人才培养,地方国际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复杂、更严格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高校投资经济资本,还要求高校建设适宜、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虽然地方国际化没有绝对统一的建设模式,各机构应根据自身历史、使命、位置、资源和师生特点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推广策略,但总体上,和谐健康、理性宽容、开放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利于学术人员的交流互动,有效促进地方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高等教育国际化自出现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的问题。从早期关注人员的跨国流动到后来更加关注研究和项目的国际合作,可以说各国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国际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和范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化的概念从强调客观定量目标转变为注重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际化的内涵从注重异国体验和跨境流动转变为更加注重当地课程改革和跨文化校园建设。更重要的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国际化的受益者不应该只是少数学生,而应该惠及所有学生。“地方国际化”的出现迎合了上述趋势,也为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传统的以跨境流动为特征的国际模式正面临着一些不可克服的挑战,这促使我们加强对当地国际化的研究和讨论。借助这一战略,我们希望以“弯道超车”的方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