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
时间:2024-05-04 23:2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专门的智能人才。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从职业能力的角度进行职业教育,即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
1 通识教育简介
简单地说,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育对象可以接受的教育内容为主,统一整合和构建课程体系,然后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实施教育。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思想、洞察力、精神、爱情等方面有完善发展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素质培养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始于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一份名为《自由社会通识教育》的报告。此后,通识教育蓬勃发展。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有很多说法,但更经典、更具代表性的观点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就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通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基于这一使命,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面对这种多方面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希望通过同时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
3 内在职业素质对高校通识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健全的人格。通识教育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供需对接的平台。
3.1 就业竞争和职业岗位的硬性需求
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求职者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体系受到很大影响,社会职业团队对就业者的要求更加多样化。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的差距以及报酬变化引起的岗位更换频率也随之增加。根据这种客观情况,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应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为未来或就业岗位的变化奠定基础。
3.2 需要调整人才环境、就业环境和经济环境结构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和变化。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效益和规模,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大的反应。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最密切。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也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实用和技术性的,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和交流的岗位变化。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从专业能力的角度拓宽学生的素质,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3.3 跨学科、综合学科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科技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集团,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不断相互渗透和结合。一些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参与和合作才能完成。传统职业教育引导的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个学科相互渗透、产业高度整合、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应转向心理、道德、社会责任、专业技能综合教育发展,所以课外教育不应该是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该在情感、心理、素养等方面发展。真正做到的是促进人们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们作为一个工作机器来培养。
3.4 大类招生和专业培训的需求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大规模招生。学生入学一年后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今年,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在制定自己的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产业发展,还要考虑各专业的发展。最后,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加模板的复合模式,通过平台培养人才,通过模板培养专业人才,使学生既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又能融入社会岗位职业要求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