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主体教育路径分析

时间:2024-10-17 23: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主体教育路径分析
 
(1)教育者先行先行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满足社会需求和教育对象的工具价值,忽视了教育对象自身的主要需求和个人价值,忽视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人”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吸引力和有效性,而且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以中国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改变教育观念,自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需求,把培养、引导、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正关注和理解学生,思考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思考如何组织教育内容,建立教育环节,创新教育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不平等、单向转变为平等,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强烈的主体地位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也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以环境影响人
 
环境总是不知不觉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主体人格的形成和提高。
 
首先,用自然环境陶冶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危机。要摆脱人类对自身的严重威胁,必须反思和改变人类自工业文明以来的思维方式、生存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建设校园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让学生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改变生活实践中不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二是以制度环境规范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良现象影响和污染校园,导致部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发挥偏差,产生各种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示范和规范作用。学校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公平、公平、开放的管理制度、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懂得控制和正确利用主体力量,以合理合理的“法律”手段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三是以文化环境感染人。高校因其办学历史、地域、学生社区活动等原因,具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素质、办学风格、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学校要充分建设和利用校园文化,以活动、艺术等物质手段呈现,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积极健康、团结协作、奋斗创新的生活态度,“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力量。
 
(三)以实践塑造,锤炼人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从实践中理解人。人的实践规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的主体性可以在实践中产生、规定和发展。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育形式化现象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使学生容易将“知”与“行”分为两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只停留在被动和机械的记忆中,不能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即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理解和接受这种“知识”,也不能因为没有参与相关实践而获得切实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缺乏自觉内化这种“知识”并自觉外化为相应“行”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不能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感受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和锻炼我们的主要能力。因此,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主体力量,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导致主体负能量的发挥,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大学和大学所在地区的各种资源,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形式,引导学生亲自组织和实施实践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努力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产生学生主体意识、引导、提高和锤炼学生主体力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