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研究生学术标准教育的演变

时间:2024-11-16 23:5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明显扩大,学术失范频繁发生,部分学术失范影响不良。在2009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出了7项高校学术不当行为:抄袭、抄袭、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与创作的,应当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签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签名;其他学术不当行为。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影响: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整个大学受到学术功利主义和学术冲动氛围的影响,价值观偏离,违反学术道德的成本很小,为了短期利益,敢于冒险。研究生规模明显扩大,导师指导不利。“放羊”管理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喜欢科学研究,导致论文泡沫的出现。内部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学术道德侥幸心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缺乏学术标准化教育和培训,在利益的诱惑下导致学术失范。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和教育薄弱,管理机制没有具体实施措施,评价机制落后,只有数字英雄,缺乏同行评价,缺乏惩罚机制,没有威慑作用。缺乏教育,学术道德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意识层面,形式主义的坏习惯就出现了。
 
学术失范会导致道德缺失、资源浪费、减少公众信任、扭曲激励机制、损害科学独立性等严重后果,特别是严重干扰高水平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训过程必须加强学术标准化教育。
 
研究生学术标准教育的演变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演变大致可分为道德指导、制度规范和生态优化三个阶段。
 
1 道德主导阶段
 
自2000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增加。国内高校逐渐注意到大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内一些高校的高度警惕。一些高校组织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的讨论,印刷了一些外国学术道德书籍和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行为的汇编,供教师和学生参考。高校还努力建设学术风格,把学术风格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2 制度规范阶段
 
为使学术规范教育有章可循,从制度上规范学术行为。2004 2000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附件,成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整个学术社区学术行为的第一个“学术宪章”。各高校也出台了自己的学术规范。2006年7月,浙江大学制定了不同学科的学术规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文本。2006 年12 1月,北京大学发布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明确界定了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其他大学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国内几乎所有著名大学都发布了相应的学术规范,一些普通大学也建立了学术规范制度,积极实施。高校将学术规范纳入第一课堂教育环节。学术规范教育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生材料包括研究生学术规范书籍或书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校长以报告会的形式亲自授课,讲解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要求;学术规范考试作为新手复习的考核项目,以考带教,将研究生学术规范网上考试列为新生复习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
 
学术规范从根本上是学术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各高校要求在论文醒目位置作出创新诚信的书面声明。学位论文送审时,要求评审专家检查论文的规范性;对于评审和答辩环节提出的修改意见,研究生必须及时完成修改,才能进行答辩和论文归档。大多数学校开展论文查重,使学术规范教育系统地覆盖了所有研究生。
 
3 优化环境阶段
 
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必须从导师、研究生和培训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必须从学术环境的协调优化入手。高校逐步将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归结为道德和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围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教育,让研究生在良好的“学术生态”中茁壮成长。这里所说的“学术生态”,不仅指有形的“硬件”环境概念,还包括由大学精神、学术氛围、群体心理、管理服务机制、奖励制度等社会人文因素组成的“软件”环境概念。高校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