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4-11-29 00:1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经验教学与学习模仿――老年人和圣职化的培养阶段。职业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分工,它往往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各种类型。在原始社会,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出现了所谓的“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就是老人”。因此,现阶段的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已成为生产劳动的重要分支,学校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也随之出现。但这一变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大师和小师。这是一种政治与教育相结合的制度。此外,秦朝实行“官即师”、“法即教”的教育政策,使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更加紧密。汉唐时期,中央和地方官学的职位增加到几十个,形成了“官即师,师即官”的制度,官职的高低决定了师职的高低。与中国不同的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社会,宗教是封建统治者的尚方剑,僧院和教堂是学校,僧侣、牧师和牧师是教师。东方的“官学一体”与西方的“教学一体”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教师职业的发展仍处于非专业阶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变化性和不平衡性。
2.封闭式定向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师范教育阶段。18世纪末,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现代义务教育诞生了,其中世界上第一所教师培训学校的拉萨尔被称为人类师范教育的创始人。19世纪,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和师范教育法,为师范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各级师范院校也应运而生。他们不仅对教师进行通识教育,还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这种专业教育培训可以有效保证教育质量的实现。在此期间,出现了以夸美纽斯、卢梭、斯宾塞为代表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标志着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被人们接受的职业,教学成为一门被社会接受的科学,进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3.开放式非定向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阶段。“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并逐步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成熟的发达国家从延长教育年限开始改革。这就要求各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经过严格规范的专业培训。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专业化、正规化的阶段,即开放式非定向培训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优秀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科研造诣。这促进了师范、科学、学术的有机融合。因此,师范学术水平和地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