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时间:2025-01-01 01:0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中小学存在以下不公平现象:
1、注重班级的社会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根据社会要求教育、定位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认同,其功能是对学生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以社会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是个人发展和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是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不排斥,统一也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社会功能,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目前的情况过于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就是管理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使班主任在课堂上的地位和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因为它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性,强调同一性和一致的步伐,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统一。对学生来说,它失去了部分发展机会,抑制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实际上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要注意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和谐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所有学生认识到班级平等,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负责组织全班活动。此外,一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稳定的成员,有一定的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的群体,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地域关系等需要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兼容性、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甚至歧视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应该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真的很有活力,是学生学习、娱乐、生活和交流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差异。因为每个学生课后都有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和消极性。比如过度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是排他性的,不允许其他学生加入,不团结学生;有的痴迷于吃喝玩乐,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对非正式群体不正确,会使他们与正式群体的学生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此,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与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目标,为建设班级群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关注优秀学生,忽视贫困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因此,有些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班主任教师管理重视优势学生,忽视劣势学生。这导致了教育不公平,最终导致了班级的两极分化。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应该坚持同样的原则,无论什么背景,我们都是我们班的一员,我们应该平等对待。
对待“贫困学生”。歧视贫困学生是班级管理中最常见的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座位安排方面,贫困学生在班上的最后一排,无论他们是近视还是个子不高,无论优秀学生有多高,他们也在前几排。这无疑使“贫困学生”似乎与课堂隔绝。二是在教育评价中歧视贫困学生。如果一个优秀的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可以原谅他,或者受到老师的喜爱。如果贫困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班主任会重新处理。把不公平放在桌面上。这些贫困学生并不是真的“贫困”,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