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时间:2024-12-30 01:0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是对“公平”的定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合理对待他人是制度、制度和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教育发展状态,给予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和地方公共教育资源。事实上,教育公平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平等教育权利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已纳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受法律保护。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法律权利的平等;二是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三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平等的教育机会主要包括平等的入学机会、平等的教育过程和平等的学术成就。
2.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2.1 教育机会的公平性问题
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适龄学生并没有100%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方面,小学、初中学龄学生入学率尚未达到100%,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男女入学率分别为98.699%和98.61%。另一方面,初中辍学率仍然很高,2001年这一比例达到3.12%。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严格执行公平竞争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试卷,但进入高等院校的门槛不同。例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吉林省文科重点线501分,理科重点线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100多分。此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许多学生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这里的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学生、妇女、流动人口子女、残疾人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女孩和流动人口子女。偏远地区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女孩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孩。和父母一起进城的孩子要么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而沦落到“农民工学校”,要么干脆在家辍学。在我国流动人口中,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到18岁以下 982万名义务教育儿童,其中9.300名义务教育儿童%处于辍学状态。
2.2 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投资不同地区的比例差别很大。总的来说,投资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最多,中部地区第二,西部地区最少,投资城镇的教育资源比农村地区多。数据显示,这一差距仍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平等对待不同的学生。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选择地问一些学生,忽略其他学生,或者在任命学生干部、选拔三好学生、安排座位时给予一些学生特定的“照顾”,这些行为会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
2.3 教育成果的公平性
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教育机会最终将反映在教育成果的公平性上。我国教育成果不公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投资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西部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的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入学率逐渐下降。第三,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机会。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比农民家庭的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