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拓展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时间:2024-03-23 21:5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和“服务公众”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超过80%的博物馆为儿童甚至青少年设立了教育项目。
中国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场馆建设,但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脱节。例如,中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福利服务价值,2008年,中央和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基于“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理念,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相应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为“公共教育部”,设有教育推广部,主要负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青少年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方面的努力,贯彻博物馆理念。
1、拓展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如今,生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颖的电子技术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与学校教育合作,解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社会、直观的特点。
为了为观众创造一个美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完成了“123”艺术研讨会,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艺术研讨会”坚持自然、环保、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基础,紧密围绕“有机”的概念,实现了设计美观与实用性的完美融合。一组简单的数字123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博物馆人希望年轻人能跟随这样的旋律,好奇地来到博物馆,体验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找到文物背后的文化,这样一个循环,实现过去的展示――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过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传统教育缺乏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节日气氛,简化了庆祝仪式,节日食品和器具的生产逐渐消失。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是一种形式,传统节日的原始内涵逐渐消失,成为“消费节”和“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收藏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我们的节日”活动,对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法定节日开展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仪的活动,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游戏。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体验投壶游戏,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礼貌和虔诚,还能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最后一次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原本来自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益射画像砖拓片。这幅画再现了汉代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是为了宣传和介绍汉代肖像砖的历史文化,也是为了不知不觉地传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博物馆收藏文物的价值,结合节日气氛开展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评论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了“小评论员”培训项目,现已形成100多人,招募了7名“小评论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解释技巧、身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基斯坦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后,通过评估的小评论员可以自愿向博物馆观众解释,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反映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校搭建博物馆学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有效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基础,以历史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服装礼仪”、“音乐演讲”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主导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领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区和部分区县设立了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校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旨在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年教育项目数据库”,推出了许多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课程、有趣的手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精品展板、挂图到学校展览,让学生上课、动手、动脑。博物馆学校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家和社会教育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教师和博物馆志愿者参加。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进入古代、手掌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将“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个生动载体。一个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具有博物馆的特点,承载着文化的象征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不知不觉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符合学生更活跃、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