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提高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主要地位

时间:2024-04-07 18:5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引言
 
现有研究人员从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内容、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方式等方面揭示了幼儿园规则教育对儿童主体性的扼杀,呼吁改变思维,提高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人文关怀。[1-3]一些研究人员从文化的角度指出,幼儿园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代表,由于理解儿童文化视角的偏差,在幼儿园规则教育中抑制了儿童文化。“疯狂”和“顺从”已经成为教师眼中儿童文化的定位。[4]一些研究人员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儿童违规行为背后的情感体验和动机,并呼吁幼儿园和教师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儿童一起建立更具活力的规则教育。[5]一些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收集了班级规则,发现幼儿园教师提出的规则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于儿童规则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反馈主要是赞扬和批评。[6]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审视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但大多是理论思辨。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实证分析方法,以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为切入点,深入幼儿园实践现场,调查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过程的实际状态,发现问题,为改变幼儿园规则教学的异化,提高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主要地位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地某级示范园区的中产阶级。园区是当地一级示范园区,是当地教育实验基地园区和窗口园区,在全市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中产阶级由35名儿童、两名教师和一名护士组成。这个班的孩子4.2岁~5岁左右,性别比例为1∶1.2.主班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学士学位,工作9年,工作能力突出,被公认为园区教学专家。班主任是学前教育的大专文凭,已经工作了7年。护士是高中文凭,有12年的育儿经验。
 
2、研究工具
 
课堂上每一条规则的实施都将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的存在,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根据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导入、执行和修复。这就形成了本研究中观察的基本层面。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借鉴现有的儿童规避行为、非法操作、标准化事件等研究,结合幼儿园教师早期规则教育采访,经过几次修订,制定了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观察表。目前的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和几个更详细的类别。其中,规则导入有四类:明确要求、非法行为导入、模范行为导入、渗透教育;规则实施有六类:反复练习、投影、贴标签、代言人、假问题和示意;规则修复包括故意忽视、匿名指责、直接暴露、收回标签、警告、斥责、隔离、讲理与合作处理。
 
3、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选择参与式观察,共70天。每日观察时间为儿童一日活动时间,即7天,即7天。:50~17:30.观察差距,随机采访班主任,目的是了解教师在实际活动背景下制定和实施规则的初衷,为整体掌握教师的规则教育观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对于所有数据,选择SPP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导入方法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规则的引入主要是明确的指令要求和非法操作,分别占48%、26%。然而,模范行为的引入和渗透教育较少涉及,分别占19%、7%。相比之下,前两种形式更具强制性约束力,而榜样行为和渗透性教育则略显柔和。对于教师来说,导入方式越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对孩子的威慑就越大,能引起的孩子行为的变化就越明显和即时。渗透教育等一些相对温和的方式,由于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解释几次,费力费时,效果不显著,自然成为教师的最终选择。
 
2、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执行模式
 
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预警提示是最重要的执行方式,占23%。所谓预警提示,是指教师在儿童违规迹象中采取的口头提示、动作指示等预警措施,旨在抹杀儿童的非法操作。在预警提示中,老师对规则脚踏复读机的强调,可以让孩子表现出对规则表面的遵循。这种方法省力省时,效果好,自然成为班级规则实施中最常用的方法。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隐射、代言人、假问题、贴标签、反复练习等形式都有涉及,比例相似,分别为21%、20%、15%、11%、10%。原因是:规则的执行是规则执行过程中最重要、最耗时的环节。如果老师在这个环节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威慑力难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迫使老师在班级规则执行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况,尽量使用多种形式,让孩子长期对不同的执行方式保持敬畏,在行为上表现出遵循规则。最后,在综合规则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方法都是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的行为控制和纠正方法,表现出强烈的控制。
 
3、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方法
 
修复幼儿园班级规则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暴露,占19%。接下来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警告、斥责、隔离和匿名指控,分别占16%、15%、12.5%、12.5%;二是带走、故意忽视、推理、收回标签、沉默,合作处理的比例最小。可以看出,这些教师在规则修复中经常使用的警告、责骂、隔离等方法大多具有负面特征,教师很少使用推理、合作处理等积极特征。显然,这些消极的方式往往会带来及时的效果,因为它们很困难,无法达到及时的效果,这自然成为教师的最终选择。
 
四、结论
 
幼儿园规则实施过程中的导入方式主要是明确的指令要求和非法操作,而模式行为导入和渗透教育很少涉及;在规则实施中,预警提示是教师选择最频繁的方式;直接暴露是修复课堂规则差异的最常用方式,至少用于合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