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菲律宾学校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4-05-07 23:2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教育是人类继承文化和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经历了从个人口碑到集体化、实体化、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学校作为现代文化文明的传承媒介,具有重要的地位。社区是社会学领域社会生活中呈现的空间存在,是具有“一定关系和共同文化维护能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是学校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1]。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社区与社会的关系。美国学者莱拉考斯汀(Lela Costin)最早提出了“学校-社区-学生”的关系理念,通过三方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才[2]。迈克尔·迈克尔·迈克尔·迈克尔·迈克尔弗兰(Michael Fullan)提出了学校社区一体化的理念,即打破学校与社区的界限,建立“共生”、“多元化”、“不可分割的整体”[3]。美国学者诺维拉基思(Novella Z. Keith)提出了“建立社区与学校平等关系,形成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网络”的观点[4]。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社区与学校联系的研究。许多学者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整个教育网络中,三者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形成有效合理的青少年教育指导协同[5]。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6]。田静博士认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校与社区的隔离、学校与社区的联合、学校与社区的融合[7]。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与家庭和社区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1、菲律宾学校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菲律宾社区教育理念的提出时间没有准确的解释,其办学实践可以追溯到1908年中央政府授权的全国公民教育讲座活动。现代学校和社区活动始于1938年在卡皮兹省开展(Capiz)的一次实验――校监何塞?V?阿吉拉尔(José V. Aguilar)在此领导下,卡皮兹省高校利用当地水稻种植进行第二季度水稻种植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减轻了当地水稻供应不足。此后,学校领导的许多活动逐渐扩展到社区生活的其他领域,如健康卫生、家庭美化、食品加工、生活休闲[8]。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下建议,中小学发展起来的社区学校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成为教育儿童、青年和成人更有效的平台”[9]。自1949年以来,菲律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区-学校”合作项目。这是基础教育学校实施的第一项活动,然后延伸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行业。其中,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旨在让大家在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目前,菲律宾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师生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区生活,开展社区基础教育助教活动,努力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途径。
二、卡布尧希望日托中心
建立背景和基本概况
亚当森大学(Adamson University)菲律宾天主教大学是公认的为弱势群体提供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综合性社区推广服务机构,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大学社区推广服务,组织各种活动,为下层社会和边缘化群体提供相关服务。亚当森大学的合作社区之一是卡布瑶市(City of Cabuyao)南威利(Southville)镇上的卡布瑶生活合作发展中心。
据2012年官方统计,卡布瑶市总人口为294830人,全市年收入约9亿比索(约1.2亿元)[10],居民人均年收入约438.77元。事实上,当地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达不到平均水平,很多人都极度贫困。接受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实现学校与社区合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卡布瑶希望日托中心”项目于2007年由亚当森大学与卡布瑶生活合作发展中心合作发起,一年后正式成立。该中心面积小,只有一间约40平方米的教室;教学设备相对简单,只有3张桌子、1块黑板和2台旧电风扇。目前,该中心设立了幼儿园一、二年级课程,学生总数约80人,志愿教师6人;教室轮换4次,每次最大容量20人。只有成为亚当森大学社区合作项目的成员,我们才能获得在卡布瑶希望日托中心学习的资格。只有接受亚当森大学的价值观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才能获得会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