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参与者应充分重视德育

时间:2024-06-01 23:2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的深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社会阶层不断重建分化,社会利益分化也趋于加剧,社会压力增加,社会心态冲动。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
 
职业教育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兴起。当时,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仍然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教育是职业教育。
 
“十一五”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和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在上述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相对劣势,处于思想不成熟、易变的年龄段,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冲突和竞争,容易产生复杂的矛盾心理,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工作,以进取的态度面对未来,以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但隐患难以掩盖:一是只注重工作技能的传授,轻视甚至忽视德育;二是德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去。
 
为什么要强调新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培养谁,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这句话是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也适用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如果教授技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的内容,那么德育课程就是让学生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思考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工作。
 
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职业教育参与者应充分重视德育,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德育课是孩子思考生活最重要的环境。教师要敢于承担责任,创新德育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德育课的互动,引起他们的思考。
 
1、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还是局外人?
 
长期以来,对德育教育最大的误解是,教师只注重系统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理解、感受和感受。作为旁观者,似乎学生可以脱离生活领域,没有自己的感受。形成学生思想品行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流中,外部教育的影响反映在学生的主观世界中,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形成行为动机,从而选择行为方式,然后通过活动和相处,行动动机成为实际言行,在许多重复活动中,行为成为习惯,发展个性。简单地说,道德形成的过程是在活动和相处的基础上不断塑造新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通过课堂再现现实工作和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领域,让学生理解(有目的或无意识)到道德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释和知识,而是内化为自我认知,养成行为习惯。
 
2、单向或互动,自导演或双向讨论
 
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往往成为教师自导自演的戏剧表演。要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特殊的场景氛围,让学生“沦陷”――只有对话教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知识导向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单向传递,而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双向对话。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对话、讨论和交流,才能体现活生生的当事人。思想的过程,思想交流的过程,都需要在场者认真、投入、持续地进行。课堂隐藏的纪律约束,无形中构成了人气场的内在张力,有利于话题的相对聚集和深入挖掘。只有在这个真正互动、充满探索欲望的课堂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领域,才能不自觉地鼓励每个人。
 
第三,过时的还是新颖的,保守的还是流行的,花哨的还是简单的。
 
从概念上讲,我们意识到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局外人。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有必要采用对话的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交流来创新课堂,但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仍然是必要的。没有这一环节的创新,可能根本打不开学生的话匣子和头脑,也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双向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和青年学生的步伐,把时代的脉冲和社会的“纠缠”放在一起、年轻人的注意力、眼光、经验和想法都引入到教学中,并以流行的方式展示出来。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进入年轻人的世界,让他们觉得你和他们在同一个可以交流的世界里。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德育的使命和课堂的目的,防止具体的展示方式变成花哨的架子,反客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