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方式

时间:2024-06-11 23:3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关系重大。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上所有的中坚力量。他们充满活力和精力,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人才教育转变为普通人民教育。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结合市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自主就业率,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充分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就业方式
 
随着国情的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不断变化,就业方式也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有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模式
 
从中国建国到20 世纪80 20世纪中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是“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即高校学生的培训费由国家承担,大学生毕业后,按照中国的指示分配给单位担任国家干部。这种就业制度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统一分包”的分配机制是随着中国长期实施的计划经济体系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行各业繁荣,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国家实施财政经济统一和计划分配制度,有利于集中克服困难,也有利于通过计划经济满足不同项目急需的人才,促进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
 
2、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经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在此期间,有缺点的统一就业模式逐渐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公司之间供求互选的就业模式。在供需双选的就业模式下,国家将用人决策权归还给用人公司,也将就业自主权赋予毕业生个人,并将就业服务的责任附加到高校。在高校就业自主择业的指导下,用人公司择优就业的新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包分配就业模式的弊端。然而,此时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却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结构性供需失衡和个人偏好性供需失衡。
 
3、市场经济改革下的自主择业就业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形成。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校毕业生“统一分工”和“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优秀学生由国家安排就业。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政策基础的“自主择业”就业模式开始行动,建立一些关于毕业生需求的信息、就业咨询指导、就业介绍等社会中介机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在这种“自主就业”制度下,大多数毕业生根据个人能力和条件自由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依靠过去的国家行政手段;用人公司只能利用工作条件和优良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待中国的行政命令;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也应为毕业生的“自主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