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友好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4-10-20 23:3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友好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友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友好教育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没有太大的不同。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即“性相似,习得远”[2],出于“论语”《学而学》中的“温柔恭节俭”[3]也是儒家重视友好教育的例子。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主张“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4],强调仁爱与友好。孟子提出“没有同情心,没有人;没有羞恶之心,没有人;没有辞让之心,没有人;没有是非之心,没有人。测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可见孟子也十分强调友好与爱。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宽容待人的林相如,对待自己下面廉颇的挑衅,善待他,书写了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美谈,创造了和谐的将相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炎;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自得,圣心准备。友好也不例外。综上所述,友好教育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继承中国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必然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友好教育。
二、友好教育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友好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友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47年,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事项的指示》[7]。“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事项”的核心是建立友好的军民关系,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刘少奇在《党内团结与党内民主集中制实施》中提出了党内团结的基本条件,即“同志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友谊、共生共死的团结精神”[8]。
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学生的友好意识一直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国内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军民军政、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9]。此外,在十二届六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次强调“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精神”[10]。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广泛开展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好、节俭、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1],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友好教育不仅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3、友好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道德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经常因缺乏友好意识而发生不良事件,如2010年大三学生药家新开车撞人、持刀杀人、2011年李天一打人等,都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友好意识,急需友好教育。根据笔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抽样调查,67.42%的学生有时在网上聊天时使用脏话,这反映了他们对友好教育意识的淡薄;当被问及中国大学生的友好意识时,75.28%的答案一般或较差,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友好教育;说到“你认为是否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友好教育”,96.63%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的答案,突出了当今社会加强当代大学生友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稳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享乐。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激父母和社会,对友好教育有模糊的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就会陷入困惑和自以为是的误解;大学管理体系的弱化趋势,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其投资主要业务的能量相对减少,在掌握正确的社会准则之前,很容易误入歧途。“大学阶段是个人人格发展、重组和完善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友好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培养乐观、积极、真诚、友好、慷慨、理解等良好性格;友好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抵抗力,分别对挫折后的各种负面情绪进行不同的调整和控制,转变为积极健康的情绪,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12]大学生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友好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助于保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友好教育,使其知行合一,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