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儒教民族性:中华民族发展之树上的“连枝”

时间:2024-08-10 23:3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儒教民族性:中华民族发展之树上的“连枝”
 
汉代“独尊儒家”后,儒家地位迅速上升,影响力迅速扩大,逐渐从“意识形态”和文化流行的维度塑造了文化、心理、习俗、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也从百家之一上升为“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构成了“中国民族历史演变的骨干”:在吸收释、道等文化因素和不同朝代外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儒家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脉[1]、民族精神基础[2]和“主导思想”[3],在民族性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必须承认,儒学作为一门民族之学,可以实现跨世纪的传播,并在不断的继承中不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仍然是教育:借助教育,儒学从内外两个维度塑造人,实现可持续的继承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与教育民族基于内在需求的“契合”逐渐走向“一体化”: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需要借助“教育”来塑造民族性,民族性也需要儒学等集学术、思想、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系统文化的长期持续滋养。首先,儒家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民族。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后,客观上需要借助教育实现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渗透,进而塑造人们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形成“社会习俗”[1](P33-40),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事实上,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它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基于教育平台,儒家思想实现了民族精神、民族行为规范、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塑造。其次,教育需要儒家思想来完成其“民族性”的建设。秦朝统一局面形成后,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多元的中华民族逐渐稳定[4],确保民族统一(促进民族一体化)和稳定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教育责任”的民族塑造。此时,几代巨匠创造的儒家思想已经接近政治内在需求,因此可以先进为统治学。同时,在制度化、制度化的过程中,教育自然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随着公众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和对儒家思想依赖的增强,没有儒家思想的教育很难得到公众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民族性”其实就是“儒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