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

时间:2024-09-01 23:57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境界,赋予专业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可以增强文化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全面的人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更为重要。大学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包括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等。在广泛的文化经典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戏剧书法文学等。作为一种学术文化,它还包括经典、历史、儿童、收藏和许多其他文化。在这些丰富的文化经典中,它凝聚了数千年的中国智慧,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1.追求“内圣”,注重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内圣”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怎么礼?人而不仁,怎么乐?“(论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学而第一)。“仁”要求践行“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五德。“能行五者为天下为仁。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论语?”阳货十七)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仁”应该忠恕他人。“忠恕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也不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推自己及人。每个人都想提高道德修养,这是每个人的内在要求。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更注重“谨慎独立”、“看不见,看不见,所以君子谨慎独立”(礼记?中庸”),就是曾子所说的“我日三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和朋友交朋友而不信?传而不习乎?“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正意、真诚、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实现“外王”目标,奉献社会,实现生命价值,建设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真诚”、“自我修养”,通过加强自我修养,最终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从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和道家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培养道德,统治国家,统治世界”是一个通过理想人格建立的“和谐”社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社会为自己的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穷人独善其身,达到世界”。(《孟子》)
 
3.从“内圣”到“外王”的具体途径。自强不息、德业日新是中国建设理想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干》)。自强不息支撑着我国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自立不息、好学不息、上进不息,是我国经历了无数困难和障碍,反复崛起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建设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效法天地、自强不息、“日新日新”(礼记大学),即通过自强不息,每天都在与以前相比发生变化。
 
宽容、开放、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易传》说:“地形坤,君子以德载物。”这句话要求人们以宽广的胸怀顺应天道。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中断,这与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四次文化融合,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宽厚的态度从外国文化中汲取了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这种兼容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宽广开放的胸怀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适度的做事方式。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追求,最终形成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做事风格和人格境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受人尊敬的方式。中庸之道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不走极端、适度中正。
 
道德实践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因此特别注重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学习”,而不是知识的研究。“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统一道德理解和道德实践。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教条上,而且在道德实践中“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二程遗书》第十五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直接主张:“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在传习录中)。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人非常重视的一对,也体现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