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
时间:2023-12-03 01:1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1份“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共有网民5.64亿,手机网民4.2亿,其中青少年网民50%以上,微博用户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5873万。与去年年底相比,微博用户的比例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了54.7%。在这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90后”思维活跃、勇于尝试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非常重要。
1、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
传统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即时快速。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只需点击鼠标或手机按钮,就可以建立一个思想共享平台,及时有效地交换网络信息。教师通过新媒体首次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热点,利用新媒体语言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扩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全天候教育成为可能,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和及时性。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也有利于打破沟通隔阂,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打破了现实生活中教育双方的心理界限,无形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同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舒缓有效。利用QQ、微博、BBS等新媒体进行平等自由交流,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信任。学生敢于释放真情,真正实现畅所欲言,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2)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在新媒体的传播下,大学生可以快速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仍然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区分事物的质量,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一些大学生将使用新媒体作为考试作弊和对社会和学校表达不满、随意发泄和恶意诽谤的工具。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异化使用将严重削弱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学习更加自主。他们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和信息甚至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时他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和广度甚至超过了教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挑战,及时掌握新媒体的操作技术,学习新的沟通方式,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有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可以完全取代PC,实现完全的手持操作,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实现虚拟交流。这种便利性和隐蔽性给大学生带来了“自由”的幻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自制力,沉迷其中。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很容易导致个人社会功能的缺失,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离,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1)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传播学的传播技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更加轻松、积极、灵活地利用大众传播载体,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一支“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数教育者也应该意识到媒体时代给教育者带来紧迫感,必须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能够掌握基本的公共传播知识和技术,熟悉公共媒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平静地面对公共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着新的思想和新的认识进入媒体时代,认识大众传播。二是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能,掌握信息优势。作为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载体,要有意识、合理地将传播技巧运用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巧妙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效果。
(2)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理论灌输、个人实践和情感体验、主流价值判断和选择以及环境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根据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不断加强和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中,要拓展思路,拓宽信息传播渠道。除了坚持传统的红色网站、BBS和留言板,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手机报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可以开设博客、微博和QQ空间,通过这些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与他们充分沟通。在新媒体管理方面,高校可以设置热点渠道和重点部分,积极引导学生谈论热点问题,努力提高学生在多元背景下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实践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所谓媒体素养,是指在不同情况下获取、理解和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了从单一受众向参与传播的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象不再仅仅集中在个别学生网站站长和论坛经理身上,而应该扩展到所有学生身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从批判性的角度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媒体素养。原因不是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而是他们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判断标准分开,存在认知偏差和盲点。在全社会新媒体行为规则和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作为新媒体用户的聚集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媒体素养教育模块。通过通识内容教学,为大学生解读新媒体信息提供正确的视角,使他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树立批判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