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根据主体对教育目的进行分类和研究

时间:2023-12-03 01:1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教育者身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教育目的也是教育过程预期的价值取向,社会对教育成果预期的期望更为复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目的的价值有所不同。以下教育目的的分类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鉴于以往分类的复杂性和分散性,我主要从主体和对象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类和研究。
 
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立法、行政部门、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经济实力集团、教育组织、教育实体、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家长等)。教育对象是指接受教育的个人。不难看出,教育对象在阶级立场、利益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育对象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作为社会统一体,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教育政策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教育对象的教育目的。
 
一、根据主体对教育目的进行分类和研究
 
(1)外部教育的目的
 
所谓的外部教育目的,即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作为主体,是以合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也被称为“正式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似乎是基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个人进步的理想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掩盖教育主体主导地位的缺点。其次,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过于依赖教育的外化功能,最终导致教育过程的形式化。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基于主体的教育目的。
 
(2)内在教育的目的
 
内部教育的目的是指个人主体(教师、家长)的目的。这些个人主体通常因为自身的切身利益而对教育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个目的是隐藏的,不明显的,不会通过规定或书面形式来确定,所以也被称为“隐藏的教育目的”。
 
(3)社会本位论
 
以社会价值为核心,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个人对社会的反应。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一切都来自社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的目的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具有盲目的集体主义色彩。
 
(四)应然的教育目的
 
正确的外观,通常正确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政策、法律规定、规定等形式确定的,它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恢复了教育的原始外观。由于这种教育目的的确定是宏观层面的,考虑到不同的名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俗,因此具有统一、理想、概括等特点。正确的教育目的更多地表现为主观愿望。虽然过于理想化,但作为价值观宣传工具和国家重大政治教育政策,制定正确的教育目的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和社会的典型特征。
 
2、根据客体的教育目的进行分类和研究
 
(一)个人本位论
 
这是一种反对社会标准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标准强调突出人的价值,突出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反映了个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发展需求,最终导致个人欲望的扩大,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康德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在《康德论教育》中说:“人类的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的人不需要被控制,因为他的行为与绝对的命令相结合,只有那些被动物的本能所支配,不理解生活的目的的人才需要被控制。”人类的自由不能超越社会,提倡绝对自由的个人本位主义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是有偏见的。
 
(2)实际目的
 
实际上是原来的样子,实际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当事人(对象)从个人自身理解和实施的教育目的。实际教育的目的是一种片面、扭曲的教育观念,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例如,教育中以分数和入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主客体统一的教育目的
 
中国教育目的的表达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政策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在德、智、体方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文化工作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国家培养青年、青少年、儿童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目的的规定。经过几次新的解释,到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政策,即“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民,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虽然中国的教育目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但其精神本质并没有改变,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和免费师范生教育都是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公费培养人才的政策。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教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之间的一件大事。如果教育繁荣,国家就会繁荣。教育目的的分类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从主体和客体中寻求统一。首先,在“外部教育目的”和“内部教育目的”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符合辩证法原则的转变机制,使人们在思维中建立教育目的的内部规定的差异和统一。其次,努力寻求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具体历史统一。最后,实现教育目标从“应对”向“现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