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
时间:2023-12-12 02:1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目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认知错误、行为失范,导致大学生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建立坚实的信念障碍,避免违法犯罪。
1.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其正确信念的形成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科学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它的范围很广。它是一个综合体,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定下来的基础。其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帮助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责任感的人,既关心自己又关心他人,既关心个人发展,又关注民族兴衰、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
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或者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被削弱,个人可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正确的信念对于制止个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力量。在“大学生接受的大学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的问卷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文化知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内容中的比例令人担忧。例如,调查显示,79.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包括法治教育,82.6%的人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包括道德教育,70.4%的人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包括人文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更高的基础上自律、自治、自觉、自省,使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二是加强道德教育,防止大学生犯罪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道德意识和理解、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道德教育是通过传递教育者的道德知识,使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习惯,在全社会树立道德风尚,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我国许多地方,中学教育“重智轻德”,大学道德教育“名不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道德信念。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始终把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在内心立法”。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
首先,中学教育“德智并举”,为大学生正确信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教育要端正指导方针,摒弃传统道德教育的知识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会把道德品质指标放在学习成绩指标上,这样只要学习成绩突出,即使是一些因品德差、不守纪律等问题受到处罚的学生,也很容易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可以原谅”的错误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加爵、药家鑫等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诱因。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就要从中学教育阶段采取措施。中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实事求是地将好的和坏的方面写入评论中,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能够客观地了解其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其思想状况,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迹象,就能采取有效的对策。
其次,大学教育“以德为主,智不放松”,巩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大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们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会找到父母或辅导员。当他们做得不好时,他们会抱怨家庭、学校或社会。针对这一现象,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家庭、学校、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教育他们:感谢父母努力抚养孩子,感谢老师默默无闻地教学生,感谢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等服务,感谢国家不断为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教育设施。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国家和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避免不知所措的心理失衡,避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不健康的言论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使每个大学生都能独立做出道德判断,自觉承担道德责任。
最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精神,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把学生放在主体上w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学生的主要需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特定的德育教学活动,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意志。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也是由“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规律决定的。学生的发展是指在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学校教育和自身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学生身心两个方面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者既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发展的客观存在,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受有机衔接。大学德育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德育对大学生的内在影响,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证性,以道德为榜样,启发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成长为“不仅有智商,还有智慧,不仅有文化,还有教养,不仅有目标,还有信仰,不仅有欲望,还有理想”的时代骄子,远离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