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以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4-05-18 23:1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运作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表达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良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虽然艺术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的“师徒教学”教学方法,但当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教学”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差异体现在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应该有科学健全的课程体系,全面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培养。在我国艺术教育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要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相应调整,实现优质综合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艺术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一般标准和操作路径,以滋养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以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是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应该掌握的主要和基本原则。学者陈霞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重量和过程的总和,以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现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不明确,导致课程安排混乱。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者只是对旧课程体系进行简单修复,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和一致性,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谁的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规范和标准有了新的要求。近代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和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越来越不合适。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有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力,社会也无法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规划和艺术普及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分歧。此外,过去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专业追求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来说,传统艺术史理论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优秀的艺术史理论研究人才和艺术批评人才。起初,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并不大,所以这个专业只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所专业艺术学院开设。如今,随着我国艺术学科的蓬勃发展,在艺术升级为类别的背景下,包括艺术(艺术史)在内的艺术专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相继设立了这一专业。然而,如何发展学科和专业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在国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综合素质较高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明显大于专门的艺术理论研究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艺术史理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了解艺术创作、擅长艺术研究、擅长艺术规划的“多才多艺”艺术史理论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可从事艺术研究与指责、艺术活动策划、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网络新媒体等方面。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在这一新人才目标的统一摄影下,完成了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艺术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