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时间:2024-06-07 23:3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学术界对教育的产品属性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为教育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仍存在争议。随着我国教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的观点和理解。
 
1、教学的产品属性
 
目前,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讨论大多是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此后在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所有社会产品都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减少。公共产品有三个特点:消费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路灯等。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具有消费竞争力和效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可分割性,如食品和衣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顾两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目前,不同学者还没有就教育的产品属性达成共识。从公共产品的定义、特点和教学的外部效应来看,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首先,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排他性。一方面,教育具有竞争力和排他性,如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如费用)可以实现排他性;另一方面,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所传达的普遍知识、技术等产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次,教学的一些好处是可分割的。例如,教育使学习者自身人力资源的改善是不可分割的,但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促进学习者家庭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时,教育带来的好处被分割给学习者的家庭和社会。最后,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即教育使学习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地位,从而将学习者及其家庭溢出到其他社会群体,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然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并不是绝对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因此,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二、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虽然教育总体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但事实上,各种教育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部分。从义务教育到非义务教育,受益外在性逐渐减少,消费独特性逐渐增加,即教学公共产品属性减少,个人产品属性逐渐增强,也决定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学习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接近纯公共产品,因为义务教育消费不排他,供给不易排除,社会效益广泛。因此,就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言,政府应以计划的方式提供,坚持平等为基本原则,实行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非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在技术上容易排他,具有个人产品属性。非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因此,非义务教育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应注重效率,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政府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监督调控。
 
三、结论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根据教学的产品属性,其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应该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但各种教育的特点不同,具体配置机制应根据具体的教育产品属性进行科学、动态的选择。例如,义务教育应以政府资源配置为主,重视教育公平性;非义务教育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效率的提高。总之,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最根本的方法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选择,促进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