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现代大学的内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

时间:2024-08-23 23:4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现代大学的内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
 
大学(university)这个名字是教皇于1228年颁布的第一个法令。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初是一个特许社区,享有高度的自由和实施自治。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确保大学在不安分的社会氛围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内在精神,坚持大学的“灵魂”,是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1.什么是大学的灵魂
 
一些学者认为,大学必须有“牛蝇精神”,这意味着大学是社会身体上一个巨大的“牛蝇”,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牛蝇精神”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真实写照。大学的批判精神来自于大学对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大学对探索未知和寻求真理的不懈追求。一些学者认为,大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格,人们的知识本质使人们有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而大学则使人们真正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大爱是大学的灵魂,大爱是与大学建筑和大师融合的精神存在,大学爱将尊重人作为物质和精神存在的价值,不仅强调人类的理性,而且强调人类的超越,为大学追求卓越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土壤。无论哪种说法,都充分强调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的价值前提,是大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和精髓。虽然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会的控制,但它们必须提供神学课程;大多数大学教师也来自传教士或基督徒,但教会统治着人们的信仰,封建领袖管辖着人们的世俗生活,而大学的领域是学术和知识。中世纪的大学有自治和学术自由,教师有权竞选校长或院长。大学生来自公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这种民主和平等已成为当时大学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由于缺乏人类观念和信仰的破灭,大学精神逐渐丧失,大学质量被误解和扭曲,学术社区被利益共享的松散联合体所取代,大学陷入被市场“包围和收购”的危险。因此,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仍有必要重塑大学精神,坚持大学的“灵魂”。
 
2.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永恒青春活力和理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理学校,这是大学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坚持独立办学、学术自由、以师生为导向应该是当今大学的基本标志。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政府对学校指手画脚,控制过多,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扰过多,学校缺乏自主权。“对外是学校自治、独立、尊重学术自由、教授或教师治校”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切实际的装饰。这些教育的弊端导致高校培养模式单一、活力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矛盾突出。大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办学理念不应成为空谈。教育去行政化涉及三个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和大学内部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大学内部关系,即如何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在学术事务决策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更加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当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时,行政权力应为学术让路,使学术成为净土,成为学生自由飞翔的天空。这是现代大学的真正意义,教育领导者和改革者只从这里开始,抓住重点,坚持大学的本质,只有这种深层次的改革才能从需求开始,为高等教育做实际工作,让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
 
3.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失落的大学精神
 
30年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高校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这一决定的颁布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只有将教学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此后,高校学分制改革如火如荼。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创造性、和谐发展的个体。它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学习主体意识。学分制的实施正好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内涵、动力和手段,是对高校通识教育的深化和实施。事实证明,如果高等教育改革不加强通识教育,不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对人才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等教育倡导和实践通识教育是21世纪大学文化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4.在国际视野中重塑大学精神
 
有学者曾经说过: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教育不能像民国时期那样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原因之一是民国时期大学成立之初就懂得与国际接轨。例如,蔡元培先生在德国学习多年。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他吸收了德国教育的精神学习。因此,北京大学的民主自由可以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和新文化的发祥地;当时,除了民办大学,民办中小学也非常发达,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在大学担任教师的都是留学归国的热血青年。他们知识渊博,学术基础扎实,与国外学术交流密切。在这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松的人文环境下,才有了一批像蔡元培先生这样的优秀学术人才。经济全球化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大学不仅要有自己的改革,还要开阔视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外国大学与老大学之间的良性竞争,重塑大学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有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