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应对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微观战略

时间:2024-10-31 23:3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职业教育应对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微观战略
 
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产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城镇化发展。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根据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自己的主导专业。在临时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专业设置出现了“大而全”的现象。也有一些高校追求社会热点培训项目,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责任和功能。在专业设置和品牌建设中,职业院校要以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结合办学优势和教育特点,打造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同时,要密切关注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2.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体系。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迫切需要获得技能和知识的人,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农民工的技能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往往较低,自学能力和推荐能力较低。[6]因此,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必须与就业实行一站式服务,使他们在掌握一定技能后正确认识自己,为就业创业提供咨询服务或后续支持。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通过职业介绍、订单培训、劳动人才输出、对口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通过建立和改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全面利用农村职业学校、城市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有公平的就业机会。
 
3.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城市化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放弃农村发展,而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培养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农村机械化和现代化。但遗憾的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导致农村发展势头不足,土地荒芜,留守儿童忽视管理。这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也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培养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农林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资,以此为载体,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部门合作,建立免费服务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具有现代科技管理意识的优秀人才。
 
4.以就业制度改革为导向,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当前的就业制度和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没有平等的机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因此,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培训与职业准入制度的密切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早在21世纪初,时任教育部长的李兰青就指出,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必须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标准,通过确定岗位规范,逐步建立客观详细的职业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基本条件和标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培训和就业机制,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要面对挑战,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己任,从宏观和微观入手,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