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时间:2024-10-31 23:3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过程。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坚持中国特色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城镇化道路,已成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主题和基本图景。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源,以总体规划为基本原则,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1]“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导致经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此,城市化的本质不仅是城市建设或城市发展,也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措施,包括城市内涵增长和农村发展的双重意义,也反映了城乡共同繁荣的决心。
 
二、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在城市化的内涵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收入的提高和文明的传播都不能与劳动力质量的不断提高分开。因此,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智力支持的职业教育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完成职业教育的选择和转型,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涅槃和重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新型城镇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城市化促进了社会分工,增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学者们普遍认为,工业化导致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工业分布集中在城市。同时,对劳动力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实现农业劳动力稳定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工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智力支持部门,在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普通中高等教育更有吸引力。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使职业岗位的劳动不可替代,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
 
城镇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导致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数量和水平。同时,产业的积累和职业教育的集团发展也有利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培训基地。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订单培训、按需培训等职业教育形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2)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导致职业教育功能不足。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然而,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失。这主要体现在学校职业教育强调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培训;重视职前教育,忽视职后培训;重视长周期教育,忽视短周期教育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已达4万~5000万人,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些人必须通过职业再教育不断转移到城镇,否则很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大量进入城镇的“准城市居民”在地位、社会权利、价值观、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完全达到公众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为了真正转化为公民,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掌握技能是他们的首选。[3]
 
重数量轻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城镇化劳动力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的需求上,也体现在“质量”的要求上,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无论是在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还是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数量的关注“过度”,对质量的关注“低于”。根据2012年5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我国职业教育将致力于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计划2015年农村实用型人才达到1300万,基本消除新生劳动力无技能就业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当前职业教育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发展模式。目前,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固定学制为主,国家规定的2~三年制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枷锁,中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渠道。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缺乏教学设备和“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专业设置的思维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