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将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纳入学校教育
时间:2024-11-01 23:4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名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信心满满地来到北京创业,成为一名北漂人士。结果,令他苦恼的是,他每天都忙于工作,经常要加班,没有时间去驾校学习驾驶技术,以解决通勤交通问题。而且,他不会做饭。他买了一日三餐甚至回宿舍的夜宵,或者是单位提供的。他想在周末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来缓解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他想了想,却找到了什么都做不了的。因此,他只能陷入网络游戏的刻板印象。这就是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现状――没有生活技能,没有生活兴趣,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学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学开始教烹饪,学习如何匹配食材和营养食物,并有能力每天做三餐。美国中学生还学习木工技能,如制作桌椅和长凳。
问题的关键是学校教育不够重视生活技能和生活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将教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兴趣的培养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生活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是: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根据今天的解释,它是:如何穿得体,如何吃得健康,如何生活得舒适,如何快速和安全。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教育并没有教学生这些必要的知识。学校应该有责任教授和培养这些知识和技能。
一、教育适度和教育缺失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围绕着高考进行设计和实施。从英语教育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英语。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实际的社会需求与他们投入的学习时间不成正比。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自上而下进行一系列改革。英语退出高考统一考试,实行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其目的是规范英语教育的管理。
同时,学校教育对生存技能和生活兴趣的培养重视不够。生存能力是指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例如,驾驶、烹饪、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生活兴趣是指人们工作或学习后的兴趣、爱好、乐趣、娱乐,这些活动注重人们的热情、渴望、兴趣和寄托。例如:茶道、美容、桥牌等兴趣的培养。
二、将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纳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和生活智慧的人才,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自省,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毕业后应达到的人才规范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广泛涉足各个知识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你应该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优雅的生活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生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和教学并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对此提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技能,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责任和任务?酒后驾车和违规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的驾驶教育,安全守法驾驶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正规学校培训。此外,学校教育缺乏的是独立生活的能力。最明显的标志是不会做饭。配料的搭配,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味精必须在食品温度下降到120℃才能安全食用。如何进行营养餐是一门学问,需要学校老师来教,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就生活兴趣而言,比如中国人有喝茶的习惯,怎么喝茶,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喝什么茶,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是什么;再比如,美容化妆如何得体安全?这些课程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的好课程吗?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联系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要以学生适应社会现实为基础。因此,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三、结语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应该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在素质培养方面,要体现全面系统。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既不过度教育,也不缺乏教育。
要考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培养,结合社会现实,制定各阶段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制定生活技能课程和培养生活兴趣课程的阶段。
学校教育要从培养成人和成才的角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调整教育教学结构,培养技能齐全、综合素质高、品位高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