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苏州学院改制的特点

时间:2024-11-02 23:3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苏州学院改制的特点
 
(一)提倡经世致用,学习西学
 
乾嘉年间,苏州紫阳、正义学院研究经济、治理历史、写作、繁荣文化,不与专门从事科举工作的艺术家联系,培养了王明生、钱大新、王昌、孙星燕等大量著名学者,形成了“研究古学、实事求是”的吴派汉学学术思想。这种研究实践和实践的思想也影响了清末学院的改革。例如,正义学院同治7至12年(1868-1873年)的选拔内容,除经史外,讨论课题还涉及时事、政治、军事、计算、地理等方面。例如,有以下主题:“沿江海达到淮泗解”、“问年差之说,黄道西移还是恒量东行?”等等。与只知道古籍考证或埋头科举的学院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二)改制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苏州学院改革与全国学院改革步伐一致,经历了戊戌变法前后、清末新政时期、废科举后三个阶段。戊戌变法前后,苏州平江、正义学院的氛围逐渐开放,“加西学一课”。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苏州将正义学院改为苏州府中学;平江学院改为长州、元和、吴县小学。改变学院制度,将传统学院改为新学院。第三时期,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苏州还将原校士馆改为江苏师范学校;学古堂改为游学预备科,招收英、法、日语学生。这三个时期的改革逐步深化,完成了苏州传统学院与新学院的转型,再由新学院与新学校的转型。
 
(3)保守因素依然存在
 
然而,在苏州传统学院的重组过程中,也存在保守因素。例如,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朝法院发布了“学院重组圣旨”,但当时苏州影响最大的紫阳学院并没有改为学校,而是留在了校士馆。直到1905年科举结束前夕,仍有大量学生将校士馆视为食物和衣服的地方,试图阻止校士馆改为学校。紫阳学院作为省会学院的重组仍然如此,其他学院重组的保守倾向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当时新教师稀缺,推迟了重组过程。许多地方的总教学仍然是原学院的山长。其中,有很多人读诗,但很少有教师知道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苏州中学教曹元碧,不懂新的教学方法,每月讲五六次,每次“坐在中间,闭上眼睛说话”。可以看出,在学院重组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学院名称改为学校,但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西到古不是一夜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