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从“民主共和”到“三民主义”:民国时期师范
时间:2024-11-23 23:3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从“民主共和”到“三民主义”: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化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观念。“曾经不可思议、神圣至尊的专制暴君被大家唾弃和诅咒;之前被称为“异端”、洪水猛兽的“民主”、“共和”却成了迷人的标签,炫耀的称号”[5](p28)。社会各界人士竞相“民主”、“共和”标榜自己或社团组织,各类报刊杂志也争相出版“民主”、“共和党”言论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共和思想的浪潮不断上升。“民主”的口号响彻九州方圆,“共和”的旗帜遍布全国,整个社会沉浸在“民主”之中、在‘共和’的浓厚氛围中,一派繁荣景观”[5](p44)。顺应“民主”、民初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共和”思想潮流新发展阶段:
一是强调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注重完全人格的教育。鉴于“忠君与共和政体不符,尊孔与信教自由相反”,民初的教育宗旨删除了清学部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的内容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完全的人格。体现在师范教育上,师范学校“教育学生的要点”规定,“独立博爱是充当教师的重中之重,所以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品格,重视自治,热爱人性,重视公众”;“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精神教育的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注重哲学,有高尚的兴趣”[4](p224)等等。这些规定渗透到民主共和思想和对师范生道德、智力、身体、美的完整人格教育的要求中。
二是取消体现“忠君”、封建伦理和经史学科“尊孔”增加了反映西方文化精神的课程,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根据《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本科(第一)课程设有修身、教育、汉语、汉语、汉字、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馆、物理化学、法律经济、图片、手工艺、农业、音乐、体操等16门课程。《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本科各部门的公共学习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世界语、德语,音乐歌曲为随机科目。从课程体系来看,原有的“人伦道德”、“读经讲经”、“群经源流”科目取消,与日本相关的科目减少,日语或课时减少,英语课程明显加强。此外,虽然有些课程的名称仍然存在,但具体内容和标准都有所提高。例如,清末“修身科”主要讲解五种遗产训练,传授“治人”的个人品格修养;初民“修身科”要求注意自己对家庭、国家、社会和人类的责任,这是“自治”。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内容也不同。
三是建立妇女师范学校及其课程体系,提高妇女接受同等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初男女教育平等权的新氛围。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反对旧的教育、文学和文化传统,倡导“打倒孔家店”,奠定了现代思想文化的价值。特别是白话文战胜了文言文,催生了与现代语言密切相关的“普通话”课程,成为师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日本和德国转向了美国。特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哲学和教育主张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实践。它“当中国传统的旧教育面临工业世界和现代文明的挑战时,它就像为中国打开了实验科学和现代文明的窗口”[6](p131),对1922年的师范教育和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学民主精神和实用主义对新学制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课程标准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新学制取消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制度,将师范学科纳入高中教育,成为与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家庭事务并列的学科。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设有教育部(系)。1925年颁布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分别设置了三种类型:六年制师范课程标准、高中师范课程标准和师范课程标准。不同类型的师范学校在课程内容、数量和要求上存在差异。课程灵活,灵活,便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体现了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用主义思想。
二是采用科目选择制和学分制,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例如,根据《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师范学校和高中师范课程分为三类:公共必修课(68学分)、专业必修课(48学分)和小组选修课(20学分)。其中,小组选修课包括文科小组、科学小组和艺术小组。每组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开设,具有独特的专业方向性,课程数量不同,至少需要20学分。此外,教育选修课还包括“教育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概论”、“儿童心理”、“现代教育潮流”等9门课程需要8学分。这种学分制和分组选择制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是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综合课程比例,注重专业智能培训。表现为:取消旧课程体系中的“伦理学”,增加“普通话”、“社会问题”等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的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加强社会问题、世界文化史、科学概论等公共必修课的比重;注重师范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专业必修课上开设了9门与教育相关的课程。根据学科知识逻辑和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原则、教学实验和教育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师范教育专业智能。
当然,由于全套新学制改革主要采用美国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独立制度被取消,这也对师范课程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师范学校种类繁多,各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现实;另一方面,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深度,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核心,即师范教育的教学技能培训和人格培养,从而淡化了师范教育的特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