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时间:2024-12-20 00:4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学生动T-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将使学生在没有压抑的氛围中学习,敢于怀疑,敢于移动T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2项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渐形成实验求知意识。因此,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动T-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时,如何计算23减7?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尽量从里面拿出7根小棒,想想怎么摆?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三个中减7个是不够的,但是通过移动T-操作,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摆法。学生动手操作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过程和结论,然后请全班评估哪种方法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交流了各种观点,收到了多方向的反馈信息。
2、创造生活场景,引导操作。
数学来自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加到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学生现有的十种生活经验,创造一定的十种生活场景来指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事物的外观。例如,在教授除法的初步理解时,教师创造了一个场景:这里有10支铅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配给5名学生吗?学生们热情地举手,根据他们在十种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很容易把10支铅笔平均分配给5名学生。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你得到了正确的分数呢?10: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有同样多的T-,都有两个。通过教师创造的场景,学生很容易理解,平均分是每个人都得到同样的丰富和阅读。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第二卷“了解梯形”中,让学生四人一组制作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仔细观察这两种图形的异同,学生四人一组通过拼写、折叠、剪切制作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f}自己的图形小组合作独立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梯形只有一组对面平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动态T-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具体的T-操作后,教师应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成数学知识,然后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这是I1,学生只能“理解”,不能掌握和应用,也不能谈论T-能力的提高。例如,老师经常让学生谈论移动T-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将思维转化为另一种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