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宗教的根源和本质
时间:2024-12-21 00: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宗教的根源和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理性理解基础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很少,普通地方高校也很少。因此,大学生不能从校园的主要渠道获得对宗教的理解,只能从互联网、书籍、宗教宣传材料甚至道听途说中获得支离破碎、片面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各种宗教文化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和分析世界主要宗教的历史和现状,从多个角度解释准确的宗教知识,了解宗教的根源,解释宗教的本质,让学生了解宗教是一种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控制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理性理解宗教科学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仰。只有从本质上了解宗教,大学生才能在宗教渗透时不惊讶、不奇怪、不混乱,把握自己的精神脉搏,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2)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改善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困惑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应认真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规范心理咨询或咨询活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标准化、教育多样化、三维咨询、系统干预。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紧密结合,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他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得到照顾,反映集体的温暖,这样他们就不会向虚幻的神寻求庇护和安慰。
(3)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宗教信仰,预防和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和网络地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特别是大学校园)传教、布道、宣传神论,不得在学校设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在未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规范外籍教师和外国学生在中国的宗教活动。同时,在党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适应个人宗教信仰和社会主义,自觉做一些工作。
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和邪教,警惕西方敌对势力以自由和人权为旗帜,利用宗教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观念,干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加强对海外势力利用宗教渗透的抵制,坚决制止和打击大学校园内外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开展的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