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日本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的专业设置特点
时间:2024-03-09 01:33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日本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的专业设置特点
日本高等教育主要由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实施,2014年共有4004所。为了培养第四次工业革命所需人才,“专业职业大学”的专业设置是旅游、IT、以信息技术为特色,于2019年开始招生。日本高等教育机构职能分工明确,竞争发展错位,专业设置满足社会产业发展需要,整体运行高效。
(1)大学:专业设置多样化,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满足行业需求
日本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学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创新型高水平人才,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2016年,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改革主要加强大学的区域贡献、专业领域和卓越。日本计划建立“优秀研究生院”,积极推进“优秀研究生制度”,由大学、私营企业、国家研究开发法人和海外顶尖大学共同建立“优秀研究生院”,满足行业需求,实现文理一体化和多领域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工业和大学共同研究机会,促进人才、技术流动。2015年,社会科学学科学生人数最多,占学生总数的32.4%;硕士生中工科学生数量最多,占学生总数的41.8%;在专业硕士学位中,社会科学学科学生人数最多占76.9%;博士生在中医牙科和工科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见表2)。专业设置多样,更加均衡。201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4.7%,其中批发零售、医疗福祉、制造、金融保险等行业就业人数较多[7]。日本大学强调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挖掘学校科研职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第四次产业革命和社会需求。
(2)高校:男生多,专业设置满足第二产业需求
高校以国家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重视实习培训,培养创造性实践技术人才,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和信赖。2014年,高校男生比例高达83.1%,女生比例仅为16.9%[8],以男性教育为特色。高校专业设置以工商船学科为主(见表3),培养第二产业适需人才,是服务第四产业革命需求的主要机构。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校积极重新编制学科,增设信息情报、国际商务等相关学科,提高专业设置的产业服务水平。2014年,4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升学,60%的学生选择就业。就业学生中,93%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1%进入制造业。[9]高校是日本制造业乃至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人才供给支撑。
(3)短期大学:女生多,专业设置应对少儿老龄化社会
短期大学教学生学习特殊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生活能力,主要是私立的,是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2005年开始实施“短期大学学士”学位制度,实施小规模精细教学,学费低,就近入学。之后,短期大学第三方评价正常化、义务化,短期大学的社会吸引力和国家认可度不断提高。2014年,女性学生比例高达88.4%[10]。以女性高等职业教育为名,短期大学教育、家政、保健、人文等专业学生较多(见表4),短期大学专业以教育、家政、保健为名,服务少儿老龄化社会,实现短期大学与少儿老龄化社会的高质量对接,是建设“社会5.0”的重要人才供应机构。随着日本妇女就业环境的改善,《短期大学未来的存在》提出,服务儿童老龄化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妇女教育和创造区域社区服务是短期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专业学校:强调“实践卓越”,满足第三产业需求
专科学校规模小,设置灵活,发展速度快。2014年,实施专业课程的专科学校发展到2814所[11],旨在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促进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专科学校注重实践课程,50%的课程是教学,40%的课程是实习,10%的课程是企业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即战力”。为平衡“学术卓越”,强调“实践卓越”,《专业学校专业课程实施专业实践课程认定规程》规定,专业学校实施“专业实践课程”,强调企业参与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近年来,专科学校延长了学制,为2~三年制课程毕业生被授予四年制课程毕业生“高度专业”称号,以提高专科学校的社会吸引力。其专业设置主要是医疗、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福祉(见表5),满足日本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由于专业学校不是“学校”(系统外学校),教学质量存在争议,2013年日本文化部科学省职业学习政策局发布了专业学校评价指南,基于PDCA概念,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学校关系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评价体系,提高专业学校治理能力,披露社会责任,提高专业学校教育质量。
日本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日本经济社会转型的驱动力,是实现安倍经济目标的关键一步。文化部科学省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才培养综合提案》,积极部署和努力建设日本优秀教育体系,加强数学情报和计算机教育,以“计算机编程”为必修课,升级产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及时增加“专业职业大学”,响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社会5.0”人力资源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如火如荼,如何培养“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各级高校也需要积极思考变革和创新发展。一是创新现代教育体系融合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蓝图,但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教育体系整合衔接体系尚未完善,借鉴日本的“专业体系”、“大学入学制度”、通过建设“学分银行”、“学分累计加算制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通过建设“学分银行”、“专业试点”、“项目合作”、“高考改革”、“应用技术本科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衔接融合体系,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运行机制。二是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数学、计算机等信息化教育。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媒体素养、信息能力要求,同时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深化各级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增加高校电子信息、计算机专业政策、资本投资,提高教师信息水平,优化信息教育环境,建设数字校园,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三是升级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中国制造2025”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是其发展方向,中国教育机构应关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优质服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准确供应高水平人才。鼓励我国产教结合部门、政策、机构、资源、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高校“科研”――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综合社会服务[12],优化学校职能,提高学校活力和效益。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借鉴日本教育结构变革的经验,以产业变革为导向,以高校创新发展为路径,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