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时间:2023-12-04 01:5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我国创新教育始于1988年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近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完全学分制”、“厚基础,宽口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等是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目前,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创新教育思想已经融入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2、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必须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基于以上对我国高校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高校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然而,随着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中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尚未形成共识。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口径不宽,学术视野狭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本位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仍根深蒂固[1]。人才培养过于重视本学科和专业的理论教育,缺乏足够的人文基础、跨学科和社会知识教育,知识主导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他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灌输知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研究不够,教育的标准化和一致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量创新人才[2]。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知识教学,实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创新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三中心”的教育模式,即所谓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机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总是主导学生的一切,严重挫伤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热情。以教材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不断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削弱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课堂为中心,只注重学生的共同要求,统一,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也过于注重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这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3]。同时,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与时俱进,反映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3)教育资源的短缺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比,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过低。此外,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要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创新教育,难以保证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素养。总的来说,他们没有形成一支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设备、仪器和平台严重不足,制约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