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完善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时间:2023-12-04 02:0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完善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1)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创新人才必备的五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再学习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遇;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施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培养所有学生。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灵活的学分制度,提供课程来源、分流培训、分级、分层教学,扩大学生选择专业、教师和课程的空间[4]。这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和个性是学生未来创新的前提。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反映学科联系和渗透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通识性课程。构建科学、先进、现代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相关知识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搭建基础知识丰富、专业培训扎实的统一教育平台,注重最基本的学科基础知识,真正实现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厚、专业课精细、特色。加强实践教育,建立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坚持四年实践教学尝试,将实践教学贯穿本科阶段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培训。四是加强校企(基地)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发挥真实作用[6]。
 
(3)加强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二渠道
 
首先,我们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校友[7]为学生介绍经验,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和决心。二是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第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第四,通过学生的“社区组织”、“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讨论”、“创业模拟”等活动[5]。
 
(4)建立一支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优秀教师队伍
 
一是引进高水平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多样化。二是实施培训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三是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师考核方法,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减少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评价因素。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又可能导致教师不敢管理学生,以迎合学生,人为降低教学要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创新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要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建立以测试能力、质量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要把注重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转化为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的考核,考核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挑战性和竞争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激情,鼓励学生不遗余力地探讨和学习;在评价标准上,创新因素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三是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方法,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