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课程理念历史演变的反思与继承

时间:2023-12-19 01:5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梳理和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变,既能挖掘宝贵经验,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理念,又能使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存在形式和合理性得到新的表达,为即将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课程理念历史演变的反思与继承
 
体育课程的概念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没有体育课程概念的指导,任何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定位、解释或追求都是徒劳和毫无意义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出现,主要是“社会标准”体育课程理念,主要是“学科标准”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程理念,以“学生标准”快乐体育课程理念、成功体育课程理念、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和终身体育课程理念,试图从不同层面解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本质或理想追求,试图引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变化不是由于改革者的脑热,而是充分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体育的期望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纵观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史,不难看出,“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始于提供社会和历史背景,因为我们不能离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孤立地理解教育。教育服务于其社会目的,因此教育理念也会随着那些社会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时代或社会作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的重要原则和基础之一,要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我国学校体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到21世纪初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再到强调“掌握体育技能、承担责任、健康生活、珍惜生命”的体育核心素养,充分说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都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从分立到整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一般是各种指导思想并存的局面。从军民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开放,到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落后,或者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繁荣,本质上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产物。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国家基础体育事业的实际需要,由于军民主义学校体育思想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不合时宜,我国选择了“以苏为师”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思想[2]。在此背景下,苏联体育专家凯里舍夫的体育教育理论被引入,苏联的劳动卫生制度几乎被复制。1954年,国家体育委员会、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指示:“开始试行体育课程改革”,“所有试行“劳动卫生制度”和实施“劳动卫生制度”预备级学校,应以“劳动卫生制度”和“劳动卫生制度”预备级为中心,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早期锻炼等有机统一。[3]之后,由于赫鲁晓夫的政治风暴,中国开启了苏联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新模式,并于1964年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涵盖了《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这也意味着正式放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苏联“劳动卫生制度”。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和体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标准”的倾向,主要采用体育等级制度,实施僵化的体育训练模式,强调掌握体育技能和技能,注重增强生产劳动服务体质,培养积极的国防建设者和保卫者。不可否认,这些思想长期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的发展。然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的正常进步,以极端政治化的方式扭曲了基础教育体育的发展。劳动、军事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场馆和设备被占用或破坏,以绝大多数非体育形式进行?制性的学校体育实践导致了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严重偏差。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体育开始混乱,调整方向,各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可以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整个基础教育也迎来了失散已久的“春天”,开始恢复和调整“文化大革命”一些适合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注重体育技能和体育课程理念。然而,由于历史惯性,学生体质的增强主要依靠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虽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的“社会标准”颜色比以前褪色,但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标准”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导致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分离。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日本青少年体质联合调查报告,我国青少年体质指标大多低于日本[4]。因此,又一轮关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讨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理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严重疾病,“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的概念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同时,一系列外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也出现,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终身体育”课程理念,强调学生通过体育获得成功感受的“成功体育”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体育”课程理念。虽然这些新的体育课程概念有其理论先进性,但大多与我国基础教育和体育实践没有密切联系,使许多概念无用,对现实基础教育和体育实践指导不强,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发展,不难看出,从苏联的全面学习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扭曲,到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生物体育观或体质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出现,“工具合理性”一直是其不懈的追求。体育课程只被视为对象工具,技术和物化,其结果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体的弱化或虚无化。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反对主客二元化的分离,反对工具的理性“霸道”,倡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开始出现,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也开始学习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概念。同时,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强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也开始出现;各种迹象表明,传统的“生物体育观或体质观”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反,“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应运而生[5]。根据这一概念,在基础教育和体育中强调“人”的因素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是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超越,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概念的深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