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从脱节到互补

时间:2023-12-19 01:5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从脱节到互补
 
基础教育体育不仅塑造了个人,也塑造了社会化的人。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贯穿着个体本位发展与社会本位诉求之间的张力,两者不能偏废,要兼顾。首先,现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不应简单地追求所谓的“社会标准”和“学科标准”的超个人需求。虽然这种体育课程理念把握了社会运作的脉搏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与社会需求和学科本身的发展保持着相同的节奏和步伐。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引进和转型阶段,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功能定位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国家的生产建设和国防服务。这一时期国家刚刚成立,国民体质水平不高,生产基础很薄弱,百废待兴。因此,基础教育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以便今后更好地建设祖国。此外,随后的“学科标准”体育课程概念,虽然在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这一概念也导致了体育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困境,体育教学已成为身体的正式模仿和机械实践。可以看出,现阶段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概念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关注社会、国家需求和学科本身的逻辑,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也意味着一个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应该在努力协调“目的”和“工具”统一的基础上,注重体育课程的“目的合理性”。
 
当然,这种“目的合理性”并不能解决以往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中的所有问题,但它为传统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概念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点”。比如20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一系列体育课程理念(终身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的逐步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现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应该因为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寻求新的思路,比如尝试“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问题也出现了。其中之一是学生体力活动的显著减少和健康状况的持续下降,表现为肺活量的下降、耐力质量的直线下降、近视率的显著增加和肥胖儿童的高比例,影响了教育改革者的敏感神经[6]。在此背景下,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育和健康课程改革。在此期间,经过不断的推广、实验、修订和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于2011年终于出台。从文本上看,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学教育要深化推进“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理念与时俱进的现实体现。突破狭窄的“生物技能体育观”,转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健康观”,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和责任,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安全保护能力,注重学生“健康生活,珍惜生活”核心素养,迎合新世纪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期望。
 
应该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过去单一的“科学”和“人性”二元价值规模的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概念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期望和需求迫使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寻求融合点,摆脱过去各种单向学校体育期望造成的体育课程片面的价值标准、立场和方法[7]。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概念不再是元素之间的单元拼加,而是元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和共同进化。因此,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正在开放和生成。国家对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理念的强调不再过分掌握体育“三基础”知识,而是更加关注人们身体、欲望、精神和精神的内在构成本身的转变。事实上,21世纪以来,我国倡导的“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以及刚刚出台的体育核心素养,强调“掌握运动技能、承担责任、健康生活、珍惜生命”,是对这一理论不断深化和推进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