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时间:2023-12-30 22:0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其纳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大学生的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过去,关于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工作,我们采取了更多的教育指导方式,希望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完美状态。但现实是,作为一个不同的个体,人们不可能同时进入一种状态。人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表现和程度总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认知水平下,个人的行为控制模式和特征也会直接影响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过程。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个人行为控制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个体的行为特征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个人行为特征和规律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测试法、现有测试或设计新测试,使个人行为控制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包括个性测试、态度测试和行为测试。可选择效率和信度较好的现有量表,如16PF。在进行态度和行为测试时,考虑到测试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设计和制定测试量表。制定测试量表,首先确定测试目的,制定测试编制计划,选择测试项目,预测和项目分析,合成测试,使测试标准化,最后编制测试手册。测试时间必须及时适当,应尽量选择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两个月左右进行测试,因为此时大学生已经基本通过了适应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反映个人风格。专业人员应完成测试的执行和结果分析。测试内容可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测验
 
个性是指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相对稳定,影响着人的外表和内隐性行为模式。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在先天性素质的基础上,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个性代表具体、活跃、行动的人。因此,个性测试在研究个体行为控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根据个性测试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个性类型进行分类。(1)内控型和外控型。内部控制的人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努力,有利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外部控制的人认为自己受到命运和外部控制的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取决于运气和机会。由此可见,外控型学生很难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2)需要高成就和低成就。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成就需要个体差异,这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个性特征。成绩高的学生比成绩低的学生更容易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行为。(3)高自我肯定和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人们是否喜欢自己的程度。自我肯定性高的人积极、乐观、自我效能感强,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低自我肯定的学生在控制个人行为方面容易遇到更多的困难。(4)高自我警觉和低自我警觉。自我警觉是指个人及时调整行为以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控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高度自我警觉能力的人可能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因此,我们相信高度自我警觉的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有更高的水平。
 
2.态度测验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是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一般来说,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协调的。当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决定了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当然,个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也受到情况、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因此,了解个体的态度特征对研究个体行为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测量的是:学术态度、学校和班级集体态度、教师和管理者态度、规章制度态度、学业、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等。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影法、行为反应测最法等。在使用量表测量态度时,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度。前者是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或否定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反应程度的测量。测量时可采用五点法、七点法、十一点法三种尺度,量化个体态度。
 
3.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为测量
 
个体在生活中有许多行为,有些行为是个体稳定行为模式的展示,有些行为是压力行为,有些行为是模仿行为。控制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量化能够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行为。
 
(1)学业行为
 
学术行为在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可量化的行为有:
 
A.周平均缺勤率,包括旷课和早退,旷课包括无故旷课和不得已旷课(生病、事故等)。),指标为频率和持续时间;B.周平均学习时间,是指每周平均实际自习时间,不同于自习时间,是自习时间中的休息娱乐时间;C.平均每周参加学术报告讲座的次数;D.周平均阅读专业书籍数量;E.学期平均科研成果数。
 
(2)生活行为
 
A.学期平均违反校规校纪次数;B.周平均睡眠时间;C.平均每周参加人际交往活动的次数;D.周平均娱乐时间;E.周平均情绪低落时间;F.周平均人际关系中亲密和冲突的次数;G.学生组织或社团的离职率,即离开某一组织或社团的次数与参加组织或社团的次数的比例,包括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自愿离职包括功能性离职和功能障碍性离职。功能性离职是指个人想要离开组织或社团,组织或社团也认为离职对组织或社团没有损失,组织或社团对此人有负面评价。功能障碍性离职是指个人想要离开组织或社团,但组织或社团想要留住这个人,这个人的离职会对组织或社团的工作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