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培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时间:2024-01-08 20:2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培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和渠道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所需的思想道德规范。根据需要,大学生不断有选择地接受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个人行为质量,进而形成动机,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所有工作都是强有力的指挥棒,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培养谁、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教育第一,德育第一,通过长期努力,在学校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取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校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引导和帮助学生划清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形成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荣的舆论氛围。在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包括校风、学风、学术氛围营造、舆论导向、道德风尚引导等。共青团委员会、学生会和学生会通过动员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始终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此外,还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培养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建立各种先进模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鼓励大学生追求崇高、积极向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充分发挥管理教育的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管理教育作用,是培养大学生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管理要体现教育导向,把“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作为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从严治教,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服务教育氛围和工作格局。[1]管理不仅是为了使高校有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确保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这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制度和规范的限制。通过制定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约束、协调、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是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和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大学生培养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要依靠法律法规,注重教育的管理。没有规章制度,培养教育就会无章可循,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基于此,学校教育必须与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日常操作评价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仅要全方位,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而且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执行纪律严明,奖惩分明。在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大学生的意见,既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本,更好地完善规章制度,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通过知识竞赛、辩论竞赛,反复宣传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反复检查,使教育从制度规范到学生自觉遵守,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达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目的。
 
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教育的前提。同时,课堂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胡锦涛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强调实践活动在人类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为学生积极进入社会,检验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和手段,是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培养教育的生动课堂,是从知识到实践的必要途径。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教育作用,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关。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个人经验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区分重大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同学年大学生培养教育的重点、要求和内容不同。根据各学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培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俭学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将培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体系。特别是要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大学生参加“三农”、“四社区”等活动,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教育功能。同时,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日常言行,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趋势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以文明习惯的形成为目标和境界,从而培养教育从他律到自律,最终实现自觉自愿,形成自觉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