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前元庄试验的神话与破灭

时间:2024-05-08 23:2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前元庄试验的神话与破灭
 
前元庄实验是上世纪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例子。前元庄是山西省吕梁(现吕梁市)柳林县管辖的一个偏远村庄。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1987年,山西陶瓷研究协会副会长、吕梁区教育局局长刘辉汉带着“探索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来到前元庄村,前元庄村党委书记康梦熊的想法,8月,前元庄小学更名为“前元庄实验学校”,开始了前元庄教育实验的大胆探索。前元庄实验学校改革改变了过去农村教育不切实际需要的道路。通过调整农村教育内部结构,使农村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方发展,探索了农村学校一体化和“三教育协调”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
 
一是村校一体化。校长兼任村长,同时规划、实施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建立教师联系农民制度,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指导。学校教师被聘为村委会“智库”,共同参与全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重要问题的决策。学校专职教师兼任成人教育文化教师,专业农民兼任学校劳动技术课程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共享、学校书籍、实验仪器向全村农民开放,村里的果园和田间作物为学生实验实习提供基地。使农村教育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
 
二是“三教统筹”。在教学中,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渗透,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联系。初中劳动技术课突出农村特色,努力让学生掌握一两个实用的生产工艺。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深造的,转到我校成人教育继续学习。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基础,有技能回家”。
 
经过7年的改革试验,前元庄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4年,前元庄摘下了“贫困”的帽子,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320元增加到1994年的1100元,基本消除了文盲。所有适龄儿童入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前元庄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得到全省和全国的肯定,其经验不断得到推广,成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案例。
 
然而,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富裕的村民不再愿意把孩子送到前元庄实验学校为当地农村服务,而是把孩子送到更好的普通中学,为大学做准备。同时,随着农业效益低下,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前元庄村学生流失相当严重。“今天的前元庄实验学校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当时,轰轰烈烈的变化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甚至记忆也变得模糊了。”[1]
 
前元庄教育实验的衰落不是前元庄的错,而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背景的变化。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背景是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城乡关系的变化。因此,前元庄实验的兴衰。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农村教育的治理也不能局限于农村社会的发展。相反,要全面考察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发展环境下的城镇关系。费孝通曾说:“在中国社会变迁中,城乡至少同样重要。如果离开城市研究,农村的变化就不容易理解。从某种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史。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一方面面面临着城市文化的沉浸,导致农村文化的自卑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农村正面临着日益空心化的荒凉局面。在城市化的驱动下,农村教育就像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被动和消极,越来越找不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在探索方向服务农村或城市,模仿城市或基于当地的发展路线,这些困惑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经历了30年的犹豫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