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培养文化氛围――依托人文教育的环境

时间:2024-06-13 23:4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培养文化氛围――依托人文教育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具有主导作用、标准化作用、激励作用和熔炉作用,能凝聚师生意志,规范师生行为,鼓励师生追求卓越,形成积极的精神面貌。”从广义上讲,“文化”概念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体现人文特色、人文价值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将为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可靠的环境支持。
 
经过1952年的系调整,原本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已经演变成一所以“土、水、建、机动电”等工程学科为主导、优势巨大的多科工业大学。探索人文传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无疑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全球战略中最关键的环节。以清华大学为例,透视文化建设在理工科大学文化氛围培养和人文教育实施中的意义和作用。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的物质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环境、设备设施等物质资源,还包括教师、学者、科研人员等人才资源,共同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背景和人才支持。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学校环境设计和氛围是人文科学教育的无形潜在课程”。每当我们在清华花园里徘徊时,到处都有文化景观值得我们欣赏,集中精力思考,感受文化。“花园花园”让我们想起了“风景、鸟、清华水木”的名句;“荷塘月”让我们理解自由、细致、蓝色的心情;“校园第一碑”让我们记住了中国文化大师王国伟的“学术三境界理论”;学校中央设立的日晷上铿锵的话语“行胜于言”,鼓励学生锐意进取,不辜负使命。诗情画意、文化底蕴丰富的学校环境,让清华人无形中接受到最宝贵的人文教育。
 
在教师选拔方面,清华一直是唯贤,不拘一格,特别注重延聘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代表了清华大学的人文传统。其四位导师王国伟、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仁都是中国现代人文学者的典范。除了学术造诣和成就外,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生活精神和广阔的思想境界对清华学生影响深远,跨越百年。如今,学生们常常感叹清华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他们都感叹先生,在清华大学观看,不断吸收民族与时代相结合的人文养分。
 
 2.制度文化建设
 
民主自由不仅是对大学文化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除了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学习自由外,大学自治也是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在清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不仅有师生为实现“专辖废物”而不懈努力的历史故事,更有以制度建设保障大学自由自治的传统。梅贻琦校长素有“低调、包容、民主”的美誉,大力倡导“教授治校”,制定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使学者有机会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议,享受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学术探索空间,在教学、科研和行政方面施展才华。制度文化建设对大学人文教学的实施尤为重要,制度建设不局限于规章制度。它也是一种努力付诸行动的行动,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是一种能够内化于心的精神信念。在梅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遵循蔡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克服学术自由的使命”,使清华大学继续传统和民主自由:开设学术委员会,遵守学术自由和学术道德;鼓励中西学术交流,扩大学生人文视野;规定学生入学后四次选择专业自由,为学校自由校风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等。
 
3.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有力载体和集中体现,既讲述了悠久的历史,又激发了光辉的未来,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功能、标准功能和激励功能”。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时,以“德育、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教育政策;1914年,梁启超用“周易”一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天道酬勤”鼓励清华学生,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督促全体清华师生在事业和品行上达到最高水平。梅贻琦先生曾在名著《大学一解》中提到,大学精神在于“自我”、“群体”的二端与大学提出的“明德”和“新民”是一致的。清华校训正好完成了对清华人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于个人来说,要自力更生,完成自己的修养;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必须报酬勤奋,才能实现人民和社会的福利。
 
诚然,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主要力量;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和明显标志,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在约束和可靠保障。因此,从根本上说,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必须服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和目的,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强烈的校园氛围、自由民主的制度风格和自我完善的道德精神理念,共同构成了清华大学人文教学的环境支持,让人们在其中,受影响,沐浴化学品质,渗透心灵,在言行中自然流淌出深刻而广阔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