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
时间:2024-06-12 23:3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根据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率”[1]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但与社会认可度低仍有很大反差。可以归结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导致社会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劳动素养认可度低。相反,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其相对较高的劳动素养而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青睐和欢迎。追根溯源可以归因于:首先,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种相对健全、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是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降低德国青少年失业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引进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历史人文透视、社会背景分析
德国“双系统”培训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探索“双系统”培训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可以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入手。
1.历史人文透视
纵观德国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实践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德国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族”传统的“重实用、崇平等、合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相对完善、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2.社会背景分析
从时代的背景来看,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存在着隐藏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德国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四类社会阶层:“上层、中层、劳动阶级和下层。”[2]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德国社会阶层之间的隐藏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到最终消失。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德国社会群体之间的层次观念逐渐消退,最终被遗忘。另一方面,各阶层成员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彼此的心态也逐渐融化。
根据研究数据,“就阶级特征而言,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德国人都专注于将自己归类为劳动阶级。”[3]因此,德国社会群体表现出社会心理,认同专业技能,支持职业培训。无论是15岁的中学毕业生还是企业在职员工,他们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或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或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在此背景下,德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仅得到了广泛的群众支持,而且为德国“双制”培训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