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原型、兴起、发展

时间:2024-06-12 23:3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原型、兴起、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4]培养模式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最早萌芽于中世纪的德国公会学徒制。中世纪,德国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急需大量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手工艺品。在此背景下,官方认可的手工业协会采用“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形式,对手工业急需的手工艺品进行大量定制化培训。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是指在手工作坊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的过程,具有丰富技能和经验的手工工匠。具体来说,手工业协会不仅严格限制了手工业学徒的数量,而且将手工业分为三个阶段:大师、帮工和学徒,还明确规定了“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一般来说,手工业公会规定:“‘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一般为3至7年”。[5]期满后,学徒向手工业公会申请升格为帮工,两年后可申请升格为师傅。
 
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开始于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型公会职业培训。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随着大型机器工业逐渐取代工厂手工业,德国的职业培训逐渐摆脱了传统“学徒制”职业水平培训的束缚,逐渐完成了新公会职业培训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新兴工厂雇主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劳动质量。一般来说,影响企业效益的“员工劳动质量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训员工的任务能力、一般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企业的“员工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得到了手工业协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手工业协会的反对和抵制主要体现在破坏新兴企业“员工劳动质量提高培训”活动的各种措施上。例如,手工业协会通过缩短“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改善学徒的生活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活动。虽然手工业协会阻碍了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协会的职业培训,但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协会逐渐承担了职业培训的使命,并有权参加学徒毕业考试。20世纪30年代,德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6]不仅促使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承担职业培训任务,而且标志着德国“双体系”培训模式的正式形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全盛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并延续至今。与以往相比,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其职业培训对象和过程都发生了变化。现阶段,其职业培训对象主要为15个~16岁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后,初中毕业面临分流现象。其中,部分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其余部分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从其职业培训过程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然后向相应的公司申请培训。企业考核合格后,企业与申请培训的中学毕业生签订合同。根据企业与申请培训的中学毕业生签订的合同,公司的主要责任是联系相应的职业学校,支付相应的职业培训费,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对于申请培训的中学毕业生,他们的职业培训安排一般是“每周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五天到公司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期满后,申请培训的中学毕业生不仅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还可以离开找另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