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校“感恩教育”偏差

时间:2024-10-23 23:3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高校“感恩教育”偏差
 
除了缺乏学生自身的“感恩意识”外,上述情况也与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的偏差有关。所谓“感恩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然而,目前高校感恩文化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感恩教育”存在形式问题。例如,雷锋活动日每年都在学习,每当“3月5日”之后,热情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大学生也看到了这种形式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负面”的情绪和观点自然地聚集在他们的意识中:学校的感恩文化教育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内化它。其次,“感恩教育”有时做得很生硬。事实上,学生们也非常热衷于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有时学校会限制一些活动的形式,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相对贫困的学生捐款,有时会采取“分配指标”的方式,规定每个人应该捐多少钱,这会滋生学生的叛逆情绪,会觉得捐款的性质改变了味道。第三,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粗糙,有时会对贫困生造成二次伤害。比如前段时间成为舆论热点的事件。为了发放助学金,一所大学在课堂上发表“贫困演讲”,选择谁是最贫困的“贫困”事件。一些学生坦言,这样的评价让他们的心很不是滋味。原来,家庭贫困是一件不太受欢迎的事情,但我们应该让贫困生站在讲台上,充满情感地倾诉自己的不幸。这无疑是对贫困学生情绪的二次伤害。
 
二、高校“感恩教育”措施
 
大学生对文化教育的感恩需要通过各种载体来实现,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培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恩、感恩、感恩、感恩、感恩的人文教育。具体的教育措施大致如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落实“感恩文化”教育。例如,继续开展红歌传唱活动,如《保卫黄河》、感恩的心、《歌唱祖国》《歌唱祖国》、《红星闪光》等红色经典歌曲,让学生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体验真挚的情感,散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感恩之心。另一个例子是,在一年一度的“母亲节”,组织每个班的学生举办一次以“暑假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为主题的班会,呼吁学生利用假期做让父母感动的事情。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者要带头树立榜样。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感恩教育的实施要以情感动人,以情感动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老师也要传播爱,老师也要有感恩的意识和感情,对待学生要“严在当严,爱在细微”。第三,要注意“沟通”,多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各种沟通。现阶段,家庭教育已成为溺爱和期待成功的工具。只要孩子过得好,父母就不会要求任何回报。因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及时告知家长“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此外,学校还应尽可能多地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反馈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