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教育信仰的诠释

时间:2024-12-18 00:2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教育是拯救人类灵魂的事业。虔诚、热情、执着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实现人生意义的动力。在社会道德衰退和教育浮动的背景下,教师最缺乏的不是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而是如何在平凡艰苦的教育岗位上坚持自己的教育哲学,抵制各种利益诱惑,虔诚地践行教育使命,坚定不移地追求学生的成长和教学意义世界。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教育信仰呢?如何根据信仰的特点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本文将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教育信仰的诠释。
 
在诠释“教育信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类似的“信仰”、“信仰”的层次关系。“信仰”可以在英语中翻译成“信仰”belief”“conviction”“faith“它分别包含了信仰、深信、信仰、信仰和忠诚。一般来说,信仰是指人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些思想理论、理论和理想的深信和愿意实践的态度。信仰的形成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行动模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信念。至于信仰的含义,李德顺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仰”[1]。从字面上看,“信仰”和“信仰”
 
共同的基础是“信仰”,但信仰包括信仰者坚定不移的信仰、热情的真诚、毅力和全心全意的投资。信仰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信仰。可以看出,信仰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主观性。任何信仰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实用性。信仰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第三,超越。它总是高于它所处的现实,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质。
 
鉴于信仰与信仰的差异,教育信仰主要停留在教育的“理性认知”层面。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可能不会升华教育信仰,也可能不会克服许多困难,坚持教育承诺。根据信仰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中信仰的具体化。它是基于人们对教育理性认知的信仰升华,是人们对教育使命的最高要求,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身信仰与教育信仰的统一。
 
二、教师教育信仰的结构。
 
从以上教育信仰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信仰是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的产物,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教育超越”的演变路线。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情感和外部教育环境构成了教育信仰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
 
(1)教育理解:重建教育信仰的概念基础。
 
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都是基于清晰而坚定的教育理念。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解作为概念的支持,教育信仰就会成为一种毫无根据的迷信。教育信仰首先表现为一种强烈而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源于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是教师的精神和源泉。教育信仰的核心概念指向两种教育理解:一种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时代背景”中、“文化背景”、在“生活世界”中,要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塑造健全的个性,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由本性,协调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伦理等方面的发展。第二,教育在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也就是教育价值观。教师不仅要帮助人们掌握生存意识和能力,还要根据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人们的良心。具体到每个学科,都涉及到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数学为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学,更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更是人类情感、人格、素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基于这些信念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会狭隘地只考虑考试、升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等非实质性因素。如果教师对教育有科学的理解,不仅能在课堂上真正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情境,而且在这种“情感”、“理性”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对学科的热爱和良好的考试成绩,还能获得学习任何内容的方法和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最有效的资本。
 
(2)教育情感:重建教育信仰的内在动力。
 
信仰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教师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教育观点来感知真实教育现象所产生的教育情感。这种教育情感不是由外力产生的,而是伴随着教育认知而出现的,是在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后形成的内在信念和意志。它在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为力量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教育爱是教育情感的本质。教师的教育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和教育过程的热爱上。这种爱的教育情感一旦产生,与教育认知相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积极的教育力量,鼓励教师超越现实,勇敢坚定地追求教育理想。
 
无论是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情况的变化,他都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倾听学生的呼唤,可以“坚持青山不放松”,为孩子的成长和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不情愿,奉献,使他们的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如果缺乏教育情感,教育认知很难转化为教育行为,也很难形成教育信仰。
 
(3)文化境界:重建教育信仰的外部机制。
 
信仰不是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自生自灭,而是在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中发生变化、发展和运作。学校文化价值观是塑造教师信仰的基础。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其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式为外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例如,传统学校文化教学观被深深地印在“分”和“率”的痕迹上,迫使教师形成深厚的“入学率情结”:无论确定什么样的愿景和目标,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影响入学率。再比如,“权威至上”的学校管理文化表现出明显不平等的上下级分界。“校长在学校说一不二”的概念和行为使得他们很少公开质疑校长的决定。这种文化氛围很容易形成教师随大流的思想,没有人愿意也不敢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用说克服各种障碍,坚持教育信念了。可见,教师教育信仰的建立需要先进的学校文化来熏陶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