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分析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时间:2024-12-21 00: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分析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现象,有人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责任感弱化”来概括,也有人把大学生描述为“无兴趣、无关紧要、毫无意义”的“三无生”[3](P159)。客观地说,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不仅包括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挑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当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还包括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
(1)社会压力和负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88-三明学院学报第28卷的大学生不知所措。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忙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对班级和学校活动漠不关心,过于关注自己,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其次,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第一等,容易使大学生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追求个人价值和功利主义,少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第三,社会上一些不公平、消极腐败、人际关系扭曲等现象使大学生感到理想信念虚幻,表现出“无兴趣、冷漠、毫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最后,考试导向教育的副作用使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忽视社会追求,“忽视窗外,只读高考书”,所以进入大学后,许多人有“任务完成,及时玩”等思想,没有目标追求,当然,没有社会责任感。
(2)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国父母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孩子应该对父母承担责任,高度依赖,习惯接受,不知道如何付出,父母只谈论“奉献”,不是“回报”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从小就淡化责任感;其次,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利主义”,在中学阶段追求分数,在大学阶段追求毕业后的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注重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缺乏人文素质,导致缺乏人格。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虽然我国高校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和教育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此外,渠道单一,方法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肤浅的,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此外,大学教育也有功利主义的倾向。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或项目仅仅追求人才培养的捷径和速度,违反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忽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偏离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急于快速培养人才,导致急功近利人才的培养。学校跟随市场,许多学校把专业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应用技术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注重个人技能的提高,忽视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责任意识文化的缺陷。
(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绝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往往片面,容易走向极端,缺乏理性分析和投机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不是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而是成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导致生活态度的功利主义;同时,大学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即“心理断奶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习和生活目标尚未完全确立,因此会产生心理空虚、抑郁,行为目标不明确,对他们来说,社会责任是外在的,不能产生崇高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