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秩序敏感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时间:2024-12-22 00:4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秩序敏感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对儿童的大量研究,蒙台梭利发现0~6岁的孩子有九个敏感期,秩序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影响一个人的习惯和生活质量。生命早期的秩序敏感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
热爱秩序是孩子们的一个特点。对孩子来说,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当它得到满足时,它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幸福。这种幸福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环境中的所有细节。“一个人可以闭着眼睛四处走动,只要伸手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5〕这是一个适合心灵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会获得稳定的秩序感,从而形成一种安全感,使心灵平静愉悦,避免对未知的恐惧。正如马斯洛在谈到人们的安全需求时所指出的,“孩子们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喜欢某种传统的生活节奏。”他们似乎希望有一个可预测的有序世界。”〔6〕“安全感似乎是儿童与成人情感联系的心理背景,已成为儿童与他人沟通、探索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7〕因此,安全感的满足有助于建立儿童与周围环境和人之间的依恋感,为儿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秩序感是个体生活中对道德发展起基础作用的早期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关注和理解外部事物之间的规则关系,并根据他们所理解的关系组织和处理周围的世界。例如,当孩子们玩“家庭”游戏时,他们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给大娃娃一个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一个小杯子。这种外部秩序感为他们发展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立的各种规则。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在秩序敏感期,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给予的基本行为准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标志着儿童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孩子敏感期的基础上的。秩序敏感期也是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孩子的智慧打下基础。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处理外部事物,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持续沟通,使动作慢慢协调。〔8〕儿童智慧的发生是基于最初的秩序、协调行动和儿童的感知体验——秩序感。正是这种经验成为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本情感。例如,每次一位母亲出去工作,她都会邀请祖母在家照顾孩子。几次之后,孩子慢慢地把“奶奶来,妈妈走”想象成一种联系和因果关系,所以每次奶奶来,孩子的直觉都会消失,所以会特别粘在妈妈身边。由此可见,秩序感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推演。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能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就会在以后的操作阶段顺利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将为其未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