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正确对待儿童秩序敏感期
时间:2024-12-22 00:4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正确对待儿童秩序敏感期
(1)纠正对秩序敏感期的理解。
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该纠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认识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密切相关,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转移的阶段。面对这一时期儿童看似不合理的行为,我们应该尝试更多地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有合理或非原则的需求,接受孩子的情绪,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满足他们秩序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通过拥抱、推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来平息孩子的情绪,记住傲慢的“镇压”。如果成年人缺乏应有的细心和耐心,导致孩子宝贵的秩序敏感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培养,就会使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不完善和成熟的秩序感慢慢沉浸在意识的底层,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埋下“祸根”。
(2)创造有序的时空环境。
1.空间环境。
在空间环境的布局上,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应整洁有序。在室内,教室的各个区域应明显划分,物品和材料的选择应适应儿童生长发育的秩序,教具的展示应具有结构性和秩序性,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同时,教师不应随意改变各种教具和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免扰乱儿童形成的如何摆放物品的记忆模式,引起不安。在户外,要合理布置大型玩具,布置和谐美观的绿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置身于有序的环境中。家庭环境也应该如此。要有序划分空间,整洁舒适的家居布局,相对固定的物品摆放,有助于增强孩子的秩序感。
2.时间环境。
在时间安排上,要为孩子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让孩子知道一天什么时候做什么,从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比如在幼儿园,日常活动要按照日常周期进行:早上入园后吃早餐,然后欣赏音乐或者自选游戏,然后是早操、集体活动、户外游戏、午餐..在家里也是如此,每天晚上洗澡,睡前活动,睡觉...这样的作息规律不仅能让孩子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还能帮助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
3.心理环境。
儿童的生存和成长不能与良好的心理环境分开,它必须是有序的。和谐、关爱、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温暖、美好的家庭关系将帮助培养儿童秩序感,因为幼儿园碰撞、纠纷、家庭内部争吵、冲突会使儿童心理严重损害,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失去安全感、归属感,造成内部秩序混乱。
(3)注重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1.培养孩子的归置习惯和能力。
归置物品是维护良好秩序的保证,也是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有意识地利用儿童的秩序敏感性,培养归置物品的习惯,使每件物品的摆放不仅要整齐,而且要有固定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用数字背后的编号或贴纸来帮助孩子们回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要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亲自清理玩具、教具等,不能因为动作慢、清理不好而接手,否则不利于秩序感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对儿童日常生活规则和社会规则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儿童以各种方式理解、体验和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9〕比如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上下楼梯要右侧通行,遇到长辈、客人或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人多的时候要有序排队等候。在幼儿园,同伴交往是孩子形成社会规则的好方法。比如在自带玩具的活动中,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提前征得别人的同意:
“让我玩你的玩具吗?”特别是在对方拒绝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做最后的努力或礼貌的退出,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和合作,而是让孩子意识到按照规则行事是保持良好关系的保证,为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范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意强化。
由于儿童年龄小,行为不稳定,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行为现象,成人应不断激励诱导,及时监督,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秩序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儿童表现不佳时,也要及时纠正,直到让儿童知道正确的做法,通过反复加强促进儿童良好秩序感的形成。
4.注意示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和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和特点。年龄越小,这种方法就越突出。〔10〕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秩序感的过程中,成年人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体现良好的个人仪表和行为习惯,还要在教学中以清晰的步骤和放慢的动作向孩子展示正确的教具操作方法,让孩子体验秩序。比如在进行艺术操作活动时,老师要引导孩子先把要用的操作材料放在托盘里,找个座位坐下,然后从托盘里一个一个拿出操作材料,依次放好。活动结束时,操作材料应依次收集并按顺序存放。这将使孩子意识到物品从收集到收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利于孩子归集习惯的形成。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中,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秩序感。
(4)自然感性教育和艺术教育。
儿童对自然界中无数自然秩序的感知将使他们感到更加丰富、持久和稳定的秩序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培养自己的节奏感,通过体验自己的新陈代谢规律,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来欣赏生命秩序,通过了解昼夜交替、阴天、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平衡、节奏、有机统一的秩序模式来欣赏自然秩序,是通过自然感性教育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好方法。
艺术教育是促进儿童秩序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因为音乐和谐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艺术对称的画面和平衡的色彩,文学流畅的节奏和完美的意义是最清晰、最集中的秩序形式,这些可以与人们的身心活动节奏深度和谐统一,艺术创作本身也是追求秩序的体现。儿童的自然节奏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增强儿童的空间结构感,通过文学教育促进儿童的语言节奏感。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儿童的秩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