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时间:2024-12-27 00:5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的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所以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模式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突破口。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体验探索的全过程,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知识可以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相结合,从而积极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我们亲身经历了一系列问题,如科学探究手段、证据使用规则、问题形成方式、解释方法等,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相关知识或结论。它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提问和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愿意表达思想、交流成果、愿意尝试创造创新活动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形成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问、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沟通与合作。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主要融入这些要素,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颖原创产品和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创新思维,即培养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根据思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组过去获得的几个概念,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重新组合我们获得的几个概念,从而找到多种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设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选择,一眼就能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主要包括:①流畅的思维,可以出现几个可能的想法和答案;②灵活的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思考,可以从一个想法转变为另一个想法,或以不同的新方式看待一个问题;③原创思维,即思维过程、方法或思维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④精致的思维,在原有的概念或基本概念中添加新的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形成相关的概念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