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4-12-26 01:0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是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延伸,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律教育和心理教育,不利于上述各方面的实施。道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政治意识的提高、法律观念的明确和心理发展都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个过程和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不能通过相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实施。例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被称为“道德问题”,不仅无效,而且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研究更深入,理论成就更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几乎空白,如果概念混合,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采用“大德育”概念,西方国家采用“小德育”概念,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对话,也不利于我们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国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可以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繁荣,除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理论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使新儒学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促进经济现代化中发挥了最有利的证据。李光耀在总结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新加坡76%的总人口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上,而不接受美国人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所以他们都提倡培养孩子,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就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拥有了一批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精英,加入了政治国家的行列,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秩序有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家思想从海外传播到中国,与国内新儒家思想相互呼应,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它符合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浪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儒家经典作为儿童道德启蒙教材,说明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再次受到青睐,有重振雄风的趋势。
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所有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因此要积极吸收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西方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定道德价值体系。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众多,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众多,但这一制度从未被冲垮。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的有用之处,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定的德育体系。
当代西方学者在道德教育现象的微观研究中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文道德教育理论、理解和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促进道德判断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澄清儿童的价值;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引导他们理解他人,学会关心,进行道德教育;谢佛建议形成适应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氛围;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官方活动的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点应该从简单的道德知识教学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判断、道德敏感、道德行为能力,从直接道德教学到间接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教科书到开放的情景教科书,从教师教学、说服、警告到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