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现代道德教育应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时间:2024-12-26 01:0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现代道德教育应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构建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和谐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自古以来,人类对道德社会的追求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中国‘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人们直接体验和感受世界上的一切,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现实与未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克服自我规定、超越主客二分式的崇高境界。在真善美的关系中,美是真善的超越和综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因此,可以认为,对美育的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强化和追求,将使我们克服西方在未来发展中所经历的科学和主体意识对人的异化。
当然,对美育的重视不是轻视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具有直观、非知识、非道德的特点。它代表了人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知识的丰富、功利主义的包围、善恶的规范,而是与这些事物密切相关,是对它们的克服和超越。与传统的“天人合一”不同,这种基于审美意识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基于传统的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同时又包含和超越了这两个阶段。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美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养为主的美育方法。如《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主张“修身以安人民”、“我日三省自己”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往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和“六艺”教育中,美育处于重要地位。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以德,以仁,游于艺”,倡导“近以应世,远以穷物理,内以娱乐,外以张治教”、乐观的人生态度“得其理趣,畅其生机”。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美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审美意识不相等。与西方社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哲学、文学、哲学和诗歌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因此中华民族有“诗歌民族”的美誉。这是西方社会历经沧桑后所追求的诗化哲学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忽视甚至鄙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够的。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现实和未来绝不是孤立的三点。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永远存在于现实中,而未来则以第一的形式召唤现实。现代社会需要认真研究传统,积极面对召唤,这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道德是社会运作的润滑剂。没有健全有效道德规范的社会是一个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畸形社会。然而,道德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口号,也不是一个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和放弃的抽象概念。它宁愿是一个与社会内在相关、有效的具体规范体系。因此,现代道德建设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特别是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现代道德重建需要耐心、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社会道德解决方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因此,辩证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及其解构的原因,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吸取传统道德解构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现代道德教育的和谐模式,构建有效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