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使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
时间:2025-04-13 23:0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使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总结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一路介绍,但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独立阅读。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学习。教师要始终坚持“批判性教学”,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更多的个人意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质疑课文,不局限于课文的思路,用自己的经验去揣摩,从而获得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这不会使课堂混乱得无法控制,相反,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怀疑是发现问题的想法,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巴甫洛夫说。例如,一些学生在阅读《枫桥夜泊》时,质疑诗中的“霜满天”。他们的原因是:霜冻是秋夜水气冷凝在地面上的自然现象,不像雪那样洒在空中,“霜满天”的说法不合适。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并非不合理。当时,我们联系当地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入思考。我们觉得“霜满天”的描写虽然不现实,但完全符合诗人孤独的感受。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的写作不是写生字和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写句子,到中年级写片段,再到高年级写人物、动物、活动、事件,这不是一天的工作,需要中国教师耐心,坚持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勤于实践,勤于练习写作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参与学习。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抓住机遇,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转变角度,创造丰富的教学场景,引入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生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和延伸。这样持之以恒的教学,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堂上有练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不安排自己的材料,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稳步提高。
汉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教科书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挖掘教科书中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知的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环境,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探索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汉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书是甜的”。从小就认识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